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扎根现实土壤 滋养文艺之花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蜜蜂张街道 魏欣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届、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问题。”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可见一斑。

  提高全民族思想水平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力量。提升文艺作品质量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文艺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于其能否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与社会的论证。但凡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的文艺作品,无不具有其深刻的时代烙印,而“扎根现实”则是其能摆脱文艺作品衰亡周期的根本原因。

  回顾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发展史,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至今日仍对当今读者发出灵魂叩问。诗人杜甫面对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的景象,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兴衰感叹。面对人民疾苦,喊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恳切祈愿。“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直至今日仍引人深思。被列宁赞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列夫·托尔斯泰,其创作的《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广为人知的经典著作对贵族的命运问题、人民的命运问题、俄罗斯人民在历史进程中所起作用程度问题都做了艺术性的回答。他所具有的彻底根究群众灾难真实原因的大无畏精神,仍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处于中国新旧交替时期的大文豪鲁迅将现实主义思想深深培植在中国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土壤上面,借由《阿Q正传》《少年闰土》等反映底层人民现状的作品,喊出启蒙者最强音,以悲天悯人的关爱与救世济人的热诚,将人的存在命运予以淋漓尽致的书写,其时代精神仍激励着国人。

  纵观现今文艺市场,借助网络时代的“东风”,其在“量”上有了相当可观的产出,而在“质”的追求上却少了一份工匠精神。文艺选择了向市场低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中迷失了方向,逐渐丧失了其生命力。“快餐文化”盛行,文艺创作大环境浮躁,使得文艺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频发。面对此种困境,除了需要文艺创作者努力深入人民群众,了解群众最真实的文化需求,以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为根,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外,还需社会引导积极的文化价值导向,使得真正的好作品流传开来。只有优质的文艺创作产品不断涌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代代延续。

  文艺创作需“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若将人民的现实生活比作“土壤”,那么,文艺作品的花朵,若是脱离了沃土,必然难以盛放。文艺作品要想被认可,首先要基于现实,充分吸收现实生活给文艺创作带来的养分;然后不断升华,将生活的一幕幕上升到思考、智慧乃至哲学的层面,如此,文艺作品,才有“触碰灵魂”的力量。让文艺创作扎根现实土壤,使得文艺之花有“魂”,进而影响生命的“灵魂”。
发布人:绿意商都2018 发布时间:2019-3-22 10:30 收藏 阅读人次:277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