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我家的“一把手”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广播电视台 王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如果有人问我,我们家谁说了算,我会说,反正我说了不算。母亲的意思是不能违背,父亲平时不怎么爱说话但自一种气势。女儿的话是命令,媳妇儿的话是圣旨。貌似媳妇儿是“主事的”,但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我们家的“一把手”是平时有些沉默的父亲。

  小时候干了许多淘气的事,动手的都是母亲。每想到此,似乎依然能感觉到屁股上火辣辣的痛感。严父慈母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标配”,但我们家,每次“行刑”的都是母亲,父亲则默默坐在一旁。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一直在想,什么是我们家的家风?慢慢的,我明白了,我们家的家风是母亲的勤劳,是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家中的每一个成员,慢慢的,他成了家里的“一把手”。我和哥哥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庭,但大事小事,总要向家里的“一把手”“早请示,晚汇报”。

  我家的“一把手”,是勤劳的。勤劳,似乎是专门用来形容中国人的,但有些宽泛空洞。在父亲身上,我看到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勤劳。父亲是农民,小时候家里穷,小学三年级不到的文化,但他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我们村里好几处建筑物上都有父亲的书法,颇有气势。以前家里穷,为了追求离家50米远的母亲,十几岁的父亲到深山老林里砍“菜墩子”,肩挑背扛,到处都磨的是血泡,就为了凑一份“看人户”的礼。没事就往准丈母娘家里跑,砍柴喂猪扫院子,担水除草挖洋芋。最终母亲看上了憨厚勤劳的小伙子,再后来,就有了哥哥和我。父亲不喜欢打牌,他就把菜园子收拾得井井有条。有时候会和我说“你妈种菜,我看不起”,颇有点炫耀的味道。父亲的年龄慢慢大了,我和哥哥多次劝他多休息,少干活,他总是笑笑,“还能动,多干一点”。父亲闲来无事,喜欢到自家山林里去转转,顺便砍掉荒草。其实我们都知道,山路崎岖,卖树木的钱还不够请人将树木运下山的工钱,但他真的是闲不住。父亲就像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一样,深爱着脚下的土地,用勤劳的双手和并不肥沃的土地做着最公平的交易,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个有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家庭。

  我家的“一把手”,是善良的。父亲唯一一次外出务工,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目的地是青海。但本村的老板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外出半年的父亲没有挣到一分钱,还倒贴了来回的火车票。因为这事,母亲没少埋怨父亲。父亲总是不接话,最后类似总结性的一句“都是挨邻宅近的,都不容易”结束不愉快的谈话。逢年过节,看到那个混得不如意的老板,父亲会友好地散烟,邀请他一起吃饭喝酒,但绝口不提那次青海之事。年轻气盛的我也曾不理解父亲,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凭什么别人家“念经”我们家要被动的“听”。慢慢的,我从父亲身上读到一个词——善良。不用轰轰烈烈,不用慷慨激昂,就像文火慢炖的老汤,只有在揭开盖子的那一刻,才把所有的芬芳展露在世人眼前。

  我家的“一把手”,是上进的。家里穷,读书少是父亲那个时代很多人的遗憾。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因此在哥哥和我读书的问题上,他从来没有犹豫,也因此,我成了我们小组上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生。在支持我两兄弟读书的同时,父亲也没有放弃学习。他先是跟着大伯学木匠,但天赋平平,也就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后来,他自己摸索学修房子。我们的家从“穿斗式”到砖混结构再到楼房的“质变”就是父亲的杰作。在我读初中时,父亲就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师傅了。后来,他还带过一个徒弟——我一个堂哥。由于堂哥怕苦怕累,后来也没有“出师”。再后来,父亲成了“队长”。我经常和哥哥开玩笑说,我们也是“官二代”了。成了村民小组组长的父亲更忙了——开会、扶贫、做报表、修水管……为了做好统计表,他配了老花镜。为了做好工作,父亲更加关注时政了。春节回家,父亲还给我们分享扶贫的经验,讲解县乡的政策。活到老学到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或许,父亲此刻依然戴着老花镜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吧。

  勤劳、善良、上进,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没有舌灿莲花的口才,但他的确是一名好的老师。父亲用自己的行动,巩固着自己在家里“一把手”的地位。
发布人:王刚 发布时间:2019-3-28 10:44 收藏 阅读人次:379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