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止饮江南一杯水 身若莲花不染尘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清代张伯行,居官清正廉明,康熙帝称赞他为“天下清官第一”。他的最大特点是勤于供职,造福百姓,而对金钱毫无染指。他疾恶如仇,从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而且敢于抵制上司的横征暴敛。他有一句名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言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他在离开江苏任时,百姓沿途相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止饮江南一杯水”。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古人用这八个字来赞颂那些为民请命的清廉官员,只是要真正树起“正气”与“清风”,那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从人的情感世界来看,“入仕”的初衷完全是为天下民生计者并不多,他们往往怀揣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梦想而进入“官场”。在执政过程中,不同的“初衷”就会有不同的模式。像张伯行这样任官数年,“止饮江南一杯水”的父母官,当然收到百姓的拥戴。这样的故事读来让人倍感凄清,同时又让人肃然起敬。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为官执政“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于“财”,古人就奉劝“非义之财君莫取”,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的“非义之财”,就是从道义上讲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财物。贪官之所以会成为贪官,很大程度上是从“一丝一粒”的非义之财开始的。正因为“一丝一粒”确实属于鸡毛蒜皮,往往就会被意志不坚定者忽略。须知,一个人的“名节”能否经得住检验,就是看能否抵挡得住“一丝一粒”的诱惑。换个说法,就像扣扣子一般,第一颗纽扣如果没扣好,后面就难了。所以,张伯行认为,哪怕再小的财物,如果依仗权力据为己有,那自己的“名节”就毁了。这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最佳诠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错一旦形成,离大错也就不远。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更当涵养起“止饮江南一杯水”的情怀,不贪念百姓的“一丝一粒”,自觉扣好“第一颗纽扣”。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为民请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古代,一提起贪官,就会联想到“搜刮民脂民膏”。本来,处于绝大多数的群众,相较之下都过着清贫的日子,而一方父母则应当为改善民生而奔走。但是,那些贪婪成性的官员,往往把少之又少的“民脂民膏”当作唐僧肉,恨不得全部据为己有。其实,作为一级官员,就当把地方的发展、民间的疾苦系于一生,如果不把百姓放在心上,那就真的不如回家卖红薯了。群众生活无小事,他们的需求,就是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不染指“民之脂膏”,时刻为群众着想,才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那些在脱贫攻坚中,还要在群众的“扶贫”款项中打主意的人,与张伯行“止饮江南一杯水”两相对比,岂不汗颜!“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一点与领导干部没有关系呢?清代“苦行老僧”陈滨所谓“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正是告诫为官执政者,“一厘一毫”的“民之脂膏”都不可觊觎。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领导干部对百姓“宽一分”,那群众在民生工程上的受益就远远不止一分。特别是在当下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更要让最多的民生红利“受赐”广大群众,激发他们的斗志,携手奔向小康。而对于党员干部自身来说,要牢记“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从骨髓深处痛恨那些敢于向百姓“取一文”的贪腐行为,“止饮江南一杯水”,让自己的“名节”如那“出淤泥”的莲花,纤尘不染,清新脱俗。
发布人:云天一鹤 发布时间:2019-4-2 00:10 收藏 阅读人次:24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