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贵州铜仁:搬出大山搭上幸福“动车”

贵州省铜仁市委组织部 黄欣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搬出大山搭上幸福“动车”
——贵州省铜仁市坚持抓好党的建设工作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半篇文章

  搬迁后没有工作怎么办,未来的生计和发展怎么办,是许多搬迁群众共同的心声……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平溪乡地袍村李军一家四口搬迁到大龙开发龙江新区,住进了新房子,夫妻俩在工业园区箱包厂工作,两人工资每月差不多有8000元左右,每月能积蓄6000多元,开启了全新的生活节奏。

  近年来,铜仁举全市之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结合东西部发展实际,把西部的沿河、德江、思南、石阡、印江等5县,及松桃自治县,跨区县搬迁至东部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碧江、万山、大龙、铜仁高新区等城区。上面的事例只是贫困群众走出大山奔向小康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跨区县搬迁全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占全省的57.3%。面对困难,思路决定出路,新时代的铜仁人不甘落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打响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计划让全市29.33万农村人口搬出大山,走出一条“县城+集镇+中心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抓党的建设“铜仁模式”,开启幸福新生活,全面奔小康实现生活富裕。三年来,已搬迁20.22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75万人),特别是跨区县搬迁,计划搬迁12.6万人,已搬迁7.71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往哪里依靠?
——建强堡垒是关键一招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是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能否“水土相服”是考验基层战斗堡垒的关键之处。

  铜仁市万山区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通过建强组织这关键一招,着力健全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党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领导,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居住在旺家花园社区8栋二单元203号住房的吕昌福老人患有鼻癌且有听力残疾,妻子常年多病,儿媳在家照顾年幼的三个孩子和两位老人,仅靠儿子一人在外打工维持家庭生计,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

  去年九月,老人一家从思南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万山以后,一家人一个月有1800元左右的低保,通过支部的联系推荐,儿子在当地得到就业,一个月有5000元的收入,老人家说:“现在有政府送的房子,我们可以把收入的钱用于其他方面,不像以前要存钱修房子,还要去外地打工,现在儿子可以经常回家,随时能团聚,我看病又近还能报销,我们住的小区旁边就是公园,每天可以散步,我做梦都没想到有这一天,感谢党和政府。”

  “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今后有出息,我就有盼头,这个搬迁我真的是搬得太对了,真心感谢党和政府。”搬迁群众田发说,以前全家人在农村挤在一间房子里,离集镇很远,生活很不方便,子女读书走路也很辛苦,没想到搬到这里后,政府第二天就把我儿子安排到六中读书。他走到阳台上指着学校的方向说,你看嘛,就隔一条马路,从家里出发都只要七八分钟,而且城里的教育真不一样,老师们不仅负责,而且很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经常来家访,我儿子上次考试还得了第二名,说到这儿,田发的眼中充满着幸福的泪花。

  丹都街道及时成立旺家花园党支部,党支部按照“五进”社区工作模式,深入推进“五联无化”的移民党建工作法,解决了搬迁党员离开了原村党组织,过组织生活难的问题。

  同时,将党员推选为安置楼的楼长,让党员在楼栋里“亮身份”,如今“有困难找党组织”已成为移民群众的共识,居民有任何问题可直接向楼长反映,让小矛盾、小纠纷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有困难可以拨打党员服务热线,街道安排了专人负责接听热线并登记台账,做好问题的接收和上报,切实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

  另外,在社区成立工会、妇联、青年之家等群团组织,对搬迁群众进行具体化分类服务,促进了党支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哪里找?
——实施精准服务提升管理水平来确保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易地搬迁安置点作为铜仁市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主要承接地之一,目前,设立了大德、德龙和龙江三个新区,共有搬迁户4465户20689人。

  “现在都是用微信交水费、电费,比起老家的生活,那叫一个方便。”58岁的搬迁户杨胜强逢人便会“呱呱”两句。杨胜强的老家在德江县桶井乡,以前,一两个月就要拿着电费本去赶集交电费,从去年搬进德龙新区以来电费都在小区便民服务窗口交纳。为帮助搬迁群众尽快熟悉家用电器、生活环境,开发区党工委选派42名大学生西部计划自愿者帮助他们,教会他们很多生活“小技能”:手机缴纳水电费、58同城找工作、微信与亲人视频聊天……真正实现指间生活,信息化服务。

  大龙开发区以党建为引领,在县级层面,成立由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区直有关部门、搬出地和迁入地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在乡镇(街道)层面,通过撤销大龙镇设置大龙街道和麻音塘街道,成立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层面,成立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总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5个党支部,3个社区居委会,以楼栋为单位设立14个党小组,以网格为单位,定人、定事、定职责开展贴心服务。

  与此同时,该地深化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定期组织党建“一帮一”、团建“一籍双支”、工会“手拉手”、妇建“1+1”等帮扶联谊活动。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入学、就医等难题,在党工委主导下,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医疗服务中心、教育等公共服务全部入住小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的“暖心”服务。

  另外,还积极探索“民心党建+X”社会治理模式,建立社区居民公约,定期组织开展“文明楼栋”“好媳妇”“好邻居”等评比,引导和支持居民开展居民自治。推行以居民代表大会、群众会等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建设3个群众谈心室、3个说事室,调动辖区内企业、春晖人士和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从一群人影响到整个小区”的转变,从而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提升了获得感,提高了满意度,让搬迁群众融入城市新生活。

如何让搬迁群众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授人以渔”稳定可持续就业是出路

  “我们店里的土家招牌菜浑浆豆花、酥肉、酥豆腐每天都很畅销,今天做的已经卖完了,毛收入有1200多元。”在客人高峰期后,“一口刀石大碗饭庄”的老板肖登强才得小歇片刻。

  肖登强一家从300多公里外的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搬到铜仁市碧江区,同行的还有很多老乡,告别乡土田野,城市生活让他们既期待又担忧,如何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成了他们的心头大事。

  为让搬迁群众真正过上安居乐业新生活,碧江区在安置点的选址规划上,把最好的资源、最好的地段用于安置点建设,安置点均建在城市中心、产业园区、教育园区,搬迁群众10分钟内可到城市中心购物或园区上班。目前,已搬迁入住27403余人。

  围绕“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碧江区建立部门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机制,800余名干部与搬迁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到搬迁群众家中了解就业培训需求,邀请各类培训机构、企业、学校、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办建筑、保安、烹饪、家政等培训班,提升搬迁群众创业就业能力。目前,搬迁群众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就业”1595户2963人。

  “去年,我们和3个老乡一起参加了碧江区就业局举办的‘中式烹调创就业培训班’,学到了专业的烹饪知识,结合我自己的传统菜烹饪手艺,为我们开饭馆打下了基础”,肖登强说。“一口刀石大碗饭庄”营业以来,冲着沿河土家菜、家乡菜的特色,饭庄生意稳步向好。

  该区采取地毯式收集用工信息,共收集各类用工信息12000余条,并针对搬迁户劳动力特点,筛选出用工门槛低、就业地点近的用工信息在安置区内定点专栏张贴,发布用工信息600余条,组织举办“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招聘会”等7场,农夫山泉、好彩头、百丽鞋厂、金瑞锰矿等10家企业为搬迁户提供一万多个岗位,实现就业推荐工作全覆盖。

  “我和我老婆都好彩头食品公司上班,两个人一个月工资加起来有6000余元,生活开销不成问题。”矮屯安置点搬迁群众侯加泽喜笑颜开。“小区附近就有学校和医院,文体设施应有尽有,还经常举办邻里活动,我们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优美的人居环境让搬迁群众能安居、持续的就业让搬迁群众能稳住。在注重培训技能的同时,碧江区强势推进“千企引进”工程,建成铜仁?苏州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园中园,成功引进御诺乳业、农夫山泉等201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1200余名搬迁群众入园务工,人均工资每月可达3000余元。
发布人:黄生1983 发布时间:2019-4-4 09:45 收藏 阅读人次:24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