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软硬兼施”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贵州省遵义市委组织部 冉鹏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各地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坦的道路、错落的农舍、别致的山色、各具特色的村落……都会让人感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感受展开的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农村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步建设,绘就了农村发展的美丽新画卷。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村通公路、通讯和电力,基础设施基本建立。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全国还有近1/4的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80%的村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处理,约1/3的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还在延续,一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很匮乏,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与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如何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需要在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同时,加大农村精神文明等“软件”建设,才能不断提升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从“硬”夯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以问题导向,注重加强乡村垃圾处理、农作物存储、能源使用、空间布局、饮用地表水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推动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村道硬化等突出问题的解决,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善环境、补齐短板,不断破解群众关心的人居环境痛点难点问题。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农村保障和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从“软”升实力,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力度。注重建立和完善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把文化建设的投入列入财政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要注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要注重加强群众文化教育,通过集中学习、分散学习和业余学习等方式,不拘一格地加大农民文化教育,提升农民文化,提升群众文化生活。

  从“实”树新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引导和发动群众自觉摒弃那些与现代文明不相符合的旧风陋习,积极投身到农村文化新风建设中来,自觉成为遵守社会公德、崇尚敬老美德、抵制封建迷信思想和陈规陋习的文明新风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争做文明的典范和楷模,争做和谐生活的创造者。另一方面,要注重优良家德、家规、家训等的挖掘和传扬,把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向善、勤俭持家和诚信友善等融入村规民约,加大符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明新风传播力度,让文明之花在广袤农村大地盛开绽放。

  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就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坚持补短板、谋长远,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让新时代广袤乡村真正富起来、美起来、乐起来。
发布人:半坡散人 发布时间:2019-4-8 08:38 收藏 阅读人次:448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