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贵州铜仁:人勤春来早 奋进正当时

贵州省铜仁市委组织部 杨通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人勤春来早 奋进正当时
——贵州省铜仁市1553名第一书记和6564名驻村干部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中奋发有为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又是一年春耕时。贵州省铜仁市1553名第一书记和6564名驻村干部积极扮演“布谷鸟”角色,奔走在乡间小路,活跃在田间地块,引导农民群众因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种优、种满、种好春季播种物,切实做到不误时节,坚决打好“春季攻势”第一仗。

  调结构、兴产业,播下致富“种子”

  “贫困群众要脱贫,不搞产业不得行”已成为铜仁干部群众的一致共识。

  春节刚过,返乡村民们都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而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们早已“闲”不下来,他们积极召开返乡能人座谈会和群众会、开展返乡村民登记和走访工作,与返乡能人共商创业发展之计。

  地处乌江河畔的石阡雷洞村,被当地人称作“十二山梁子”,8个村民组近千人世代深居深山,人均只有八分地,长期以来均以种植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效益低下,腰包难鼓,贫困难除。

  “花椒萌蘖性强,耐寒耐旱,抗病能力强。我们村属丘陵型微酸性黄壤山区,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非常适宜于花椒的种植。”

  雷洞村村委会里,第一书记何涛的病还没有痊愈,就迫不及待地来召集村“两委”干部与部分村民代表算一算今年全年的产业账,谋划下步事宜。

  “玉米通常用来喂猪,再卖猪赚钱,而花椒可以直接卖,单是劳动成本就节约了几倍,这次下决心种花椒”。

  在何涛的带动下,村“两委”干部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流转600亩土地发展产量大、价值高、品质好的九叶青花椒。同时还组建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把贫困户全部吸纳合作社共同发展。

  雷洞村在“春天的布局”,正是当下铜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缩影。

  近年来,广大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种植生态茶、中药材、蔬果、食用菌、油茶等主导产业。

  同时推进种养结合、林下养殖、生态种养,大力发展生态畜禽养殖业。

  截止目前,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覆盖农户17万户57.3万人,带动贫困户3.4万户13万人,户均增收5917元。

  抢市场、树品牌,提高增收“票子”

  “这一个棚一共1.5万个菌棒,4个月能集中出5茬儿香菇。如果出的品相好,能卖12块一斤,一棚能赚20多万元。”

  最近几天,松桃自治县孟溪镇桃子坪村香菇基地里就挤满了前业“取经”的人,驻村第一书记书记黄涛一边讲解着种植香菇的经验,一边领着大家参观。

  在一个菇架旁,黄涛撩开厚厚的保温膜,只见数排菌棒有序码放在架子上,刚出完一茬儿香菇的菌棒有些蔫头耷脑,只有零星几朵小菇挂在上面。“别看它现在耷拉着,等天暖了给它做一个深度补水,还能再出两茬儿。”

  谁能想到,桃子坪村还是一个刚出列的贫困村,和许多农村一样,桃子坪村也是人多地少,300多户,1100多人,耕地不足1000亩。人均不到1亩地,常年“水稻+玉米”。

  必须换个种法!2016年,黄涛带领村民成立桃子坪村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土地入股,实行统一经营。玉米变青贮,养起良种牛,还辟出一块地,发展香菇。

  “种香菇不是一帆风顺。头一年,技术没跟上,产出的菇品牌不佳,再加上市场也没打开,上菌棒图便宜,到三茬全军覆没了……”黄涛说。

  参加培训、遍访专家,黄涛渐渐入了门,产业一路过坎走上正轨。去年16个棚挣了100多万元,村民一亩地入股分红2000多元。

  为了做好市场文章,桃子坪村实施配送订单制,推动种养殖基地与机关单位食堂开展订单式生产、与酒店( 餐馆、农家乐)建立购销关系。

  “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养什么!”如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在铜仁得以生动实践。

  广大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围绕市场需求,深入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汇集“组织、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做大做强能够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涌现出了梵净山茶、石阡苔茶、思南黄牛、沙子空心李、铜仁珍珠花生、玉屏油茶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品牌,有效带动了5.57万户、20.52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育人领、强链接,拓宽脱贫“路子”

  “龙头大户带小户,大家走好小康路。”在沿河自治县甘溪镇芭蕉村,第一书记肖华得知外出搞建筑多年的杨胜典回家来了,便常到他家串门。

  “回家乡来发展如何?村里现在有2个合作社、1个公司,发展辣椒、高粱都搞得有声有色,就拿辣椒来说,年生产7万吨,收入10余万元,不比在外头打工差!”肖华向杨胜典描绘着发展的前景。

  通过多次与杨胜典的深入交流,杨胜典逐渐打消了顾虑。“帮助找技术支持、协调银行贷款、找销路……”在肖华及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胜典投入资金30余万元,养殖生猪100余只,建大棚1个,种植西瓜20余亩,收入20万元。

  产业稳定后,肖华又帮助杨胜典申办了种养殖合作社,动员25户贫困户一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20多名贫困群众长期在合作社务工,户均增收2万余元。

  长线产业稳定支撑有依靠,短线产业吹糠见米变现钱。

  山区可耕地少,要精打细算。思南县兴隆乡飞跃村第一书记詹志芳说,一季小麦、一季水稻,每亩能赚三五百元,想多赚钱,还得动脑筋。

  四处考察,詹志芳决定搞“稻鱼共生”。稻花鱼3月份放苗,8月中旬就能出来第一批鱼,按往年的行情,一斤10—20元。不打药、不使用化肥,水稻品质提升,每斤能卖上1块5。一年下来,一亩田纯收入能有3500元。

  去年没出正月,经詹志芳指引,马林承包了四亩地养稻花鱼,除去成本,一年能净赚2万多元。

  “养水稻自己就是把好手,养稻花鱼有公司给我做技术指导,还保证收购,咱啥也不用担心了。”43岁的马林望着夕阳余晖里的“回”形方塘,心里思谋着,来年再承包10亩田,把好日子过旺。

  飞跃村受益的不只马林,村委会公示栏上晒出的扶贫“成绩单”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油茶种植基地累计带动88户贫困户324人实现的增收数目。

  近年来,广大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按照“村社合一”的要求,采用“村集体+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大力村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并实行“6.5%的固定分红+经营收益分红”模式。

  确保实现100%的村组建集体经济合作组织、100%的贫困户链接集体经济合作组织、100%的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100%贫困户有稳定的脱贫致富门路。

  截至目前,全市90.3%的村集体经济积累均超过5万元,累计带动贫困人口7.1万户22.5万人。
发布人:黄生1983 发布时间:2019-4-8 08:59 收藏 阅读人次:279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