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五个“坚持”创作精品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城关中学 陈立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文章中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希望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书写好新中国70年这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纵观人类历史,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欧洲古希腊的名人辈出,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一部部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的经典、精品铸就了人类文明的一座座丰碑。精品,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从内容上看,必须是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从形式上看,则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从效果上看,是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经得起人民评价和历史检验的,能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精品,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重要使命。因此,新时代,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更加需要在正本清源上持续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不断实现新作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来。

  创作精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们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进入新时代,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尤其要弘扬主旋律,让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高高飘扬。

  创作精品,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需要文化文艺,文化文艺需要人民;人民热爱文化文艺,文化文艺要热爱人民。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化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化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化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进入新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来。

  创作精品,要坚持以中国精神为内核。“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还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体现着厚重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中华文化还涵养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厚基础。进入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我们还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我们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来。  

  创作精品,要坚持以伟大时代为背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一切进步的文艺都是时代进步精神的生动写照,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崇高理想的深情礼赞。古今中外,文艺创作只有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才有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起点也必定始于问题,才能听清时代声音,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进入新时代,我们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中华民族最接近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谱写人类社会发展史新篇章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为我国文化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一定要走出方寸天地,深入火热一线,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真实存在,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创造出卓越的“中国文艺”和“中国学术”来。

  创作精品,要坚持以一流功夫为途径。“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浮躁是出精品的大敌。只有摒弃浮躁,下一流的功夫,才能出一流的作品。“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开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一切创作均需遵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要走到生活深处去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实践,去悉心观察、细微体察、做显微镜式的剖析、做整体性的认识,去深入思考、深度挖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只有“千淘万漉”,方能“吹尽狂沙始到金”。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必须要牢牢秉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品意识。不以“传世之心”怎得“传世”精品?
发布人:梧桐树凤 发布时间:2019-4-20 20:52 收藏 阅读人次:307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