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读书“三味”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广播电视台 王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前人对读书有“读书三味”的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粗浅的读过几本书,也在读写中有一点自己的感悟,姑且附和之为读书“三味”吧。

  读书品文,不盲从于知识,有“思考味”。前几年,王英琦的《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被抬得很高,其中不乏新颖见解。而其中一会讲康德,一会说尼采,一会又讲马太效应,大数定律、太极真经《周易》《老子》《皇帝内经》……与其说这是一部散文集,倒不如说是一本百科知识全书:宗教、科学、文化、武术……各种科学纵横交错,气势仿佛要超过百家争鸣!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更多的是材料的堆积罢了!

  余秋雨为众人所熟知的《文化苦旅》一书以丰富的知识和强烈的文化意识探讨了中华文华人格的构成,开我国文化散文先河,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当到了《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回望两河》时,便表现出了他对知识的崇拜意味。纵观整部《回望两河》,从古埃及历史讲起,一路到樟木,感觉就像从埃及到中国的一本简化历史教材,于是,我们发现,老余的文化散文有些拉杂,有些空洞了。

  李渔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知识犹如材料,它必须被思想点燃才能彰显其本真之美,若为文仅是材料的罗列,则给人堆砌之感。盲从知识且不能驾驭知识,则容易受制于知识或被知识淹没。

  对名家名作,不拘泥善创新,有“创新味”。当今时代是一个崇拜偶像的时代,从政治到商业,从娱乐到文化,哪里都有偶像崇拜存在,因该说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个崇拜的对象,作为中文专业人怎样对待自己所掌握的名家及作品呢?孟子“言必称尧舜”而他又讲“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孟子的实例也许可以为我们找到一点线索。只有破除了对名家的盲目崇拜,我们站在与作家平等的位置上看待作品时。才能走上文学的自觉,才能在文学作品中有自己的智慧的光芒,才能推动文学的全面繁荣。秦牧说:某个人的写作特点发扬到了一定高度,就必然形成风格,若只是唯前辈大家是瞻,势必会千人一面,又何来“韩潮苏海”“郊寒岛瘦”呢?慧能说:若纵皆升西天,则西天将人满为患”岂不妙哉!

  想起乾嘉时期北京书法家翁方刚和刘石奄,翁方纲一生研究书法,海内碑帖很多都经过他的题跋,他讲究“笔笔有来历”他最佩服虞世南、欧阳询的书法,写起楷书书来,处处以虞、欧做典范。刘石奄却广泛的师承各家,然后发展个性,创造一种丰膄厚重的书体,翁方刚有一个女婿是刘石奄的学生。一次女婿问起岳父对自己老师书法的评析,翁方纲答曰:“问你师傅哪一笔是古人?”女婿不很明白这话揶揄之意,便去问老师。刘石奄问答:“我自己发扬我自己的书法罢了,问你岳翁哪一笔是自己?”后人对刘石庵书法的评价远在翁方纲之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崇拜达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后,自我意思便会缺失,如刘石庵一样有所继承有所创新才是我们的读书之道。

  下笔写文章,有个性不俗套,有“空灵味”。不要再想到写女性时就用“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眉峰似江南小丘则约咯可见媚态,若眉矗如珠峰,恐怕女性就与“怒目圆睁”的张飞相去不远了吧。不要看到河边用竹篮打水的人就嘲笑他,也许他能打上来一条鱼呢!

  《闲情偶记》中讲:说话不迂腐,十句之中,定有两句超脱;行文不板实,一篇之内,定有一二段空灵。如果拘泥于俗套,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不会有文学艺术的繁荣!就像涨潮所讲:积画以成字,积字一成篇,谓之文。文体日增,至八股而遂止,如古文,如诗,如赋,如词,如曲,如说部,如传奇小说,皆自无而有,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为世必应有之物。张潮只说对了一半,“至八股而遂止”则错也,文体的发展岂是穷尽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写出个性,不落俗套,自有一股“空灵味”。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让我们在读书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让我们在读书中寻找诗意的栖居。
发布人:王刚 发布时间:2019-4-22 10:16 收藏 阅读人次:519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