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跟百姓打交道要讲“理”更要讲“俚”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洪家嘴乡统计站 段官敬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一年轻同志下村做工作回来后,满脸惆怅地说,“我跟老乡讲了那么多道理,一上午一口水没喝口干舌燥,他就是偏不听”。有“老基层”听后,不由得笑起来,“光讲理可不成,还要讲‘俚’嘞,要不然群众不买账,就会碰一鼻子灰”。听完老基层的话,让人打心眼里佩服。

  学会跟百姓打交道,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必备技能。道理虽说能打动人,但把脸端着、堂而皇之、一本正经谈“大道理”,尤其是接不了地气、又沾上了“官味”,的确难以让基层群众认可和服气,反而让群众心生厌烦和逆反情绪,严重的还会在群众心目中留下“高高在上”、摆“官架子”的反面形象。讲“理”不讲“俚”,这也是少数党员干部之所以“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走不好群众路线的原因。

  不仅如此,最近有媒体披露某地存在一些群众有幸福无“感”、干部吃力不讨好的现象。若要究其原因,其实很重要一点,就跟个别党员干部光想以“理”服人有所关联。以致动不动拿空话、套话、大话“讲经论道”,少了拉家常、开天窗、话桑麻的“谈天说地”。试想,如此态度群众怎么能理解干部的辛苦和流汗,那么自然也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肯定。总之,讲理固然重要,讲“俚”也同样必要。

  《智囊》记载,孔子的马吃了农民的庄稼,被农民牵走了。孔子派子路去讨回马不获而返,结果孔子派马夫去,没想到马夫三言两语就说得农民自愿将马送还。孔子对此评价,“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可以想象,子路学富五车、懂得“理”肯定多,之所以没有触动农民,就是缺乏如马夫一样的“俗气”和“烟火味”。简而言之,就是讲“理”一箩筐、讲“俚”不在行。

  讲“俚”还须讲“礼”。除了弄懂群众语言和群众表达之外,关键还要尊重群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人情礼仪。流传这样一则民间故事,一年轻人在农村迷路,向一老者打听,“老头,到A村还有多远?”老者听后回答,“还有一百多丈哦。”年轻人好奇道,“你怎么不讲里讲丈呢?”老者反驳说,“你不讲‘礼’(里),我怎么能讲里呢?”学会方言俚语虽能同群众“搭一茬话”,但能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还需建立在真正理解群众、尊重群众的基础之上,如此才能走进群众内心、保持同群众鱼水关系。

  史书记载,清代官员刘墉每逢遇到农民都像好友一样相谈于垄上。党的历史上,诸如焦裕禄、杨善洲、孔繁森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同群众打得火热、保持心连心的亲戚关系,就在于既讲“理”又讲“俚”,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把事办到百姓心窝里。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道理,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宗旨理念,多到群众中去“摸爬打滚”、拜师请教,如此立足工作岗位、加强实践锻造、多替群众担当,才能学会同群众讲“俚”,提高干群众工作的本领能力。
发布人:曹句文 发布时间:2019-4-23 22:48 收藏 阅读人次:3928

回复

1书香醉我发布时间:2019-4-25 11:16

乡言俚语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你走进群众之中。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