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干部业绩在实践 干部声名在民间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路南街道办事处 方文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我们常讲“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一名地方官员是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地百姓最有发言权。如果能给一方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老百姓就会打心眼里拥护他爱戴他,就会想方设法留住他怀念他。这种情感能够超越时空,沉淀为一方文化,抑或是一种人文精神,像一泓清泉,滋润人心,泽被古今。

  宋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见西湖草长水涸,于是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他招募20多万民工,把葑草打捞干净,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此举既疏浚了西湖,又修筑了一条景观大道;既是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一举多得,利在千秋。后人为了缅怀苏轼的功绩,就把这道堤称为“苏堤”。

  历经900余年的风吹雨打,今天的“苏堤”也许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苏堤春晓”早已加载了文化基因,镌刻了文化烙印,见证着人民对苏轼的喜爱、怀念与景仰。类似于“苏堤”,以官员的姓名来命名工程、铭记政绩、传扬名声以及表达对他的敬仰与怀念,这种传统做法,在当代也有传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的“大发渠”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团结村草王坝大队支书的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两年多,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10多处峻岭之间修成了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彻底解决了当地“滴水贵如油”的历史。乡亲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这条渠命名为“大发渠”。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谁能“造福一方”,谁就能赢得百姓的“口碑”。上个世纪50年代,原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人民苦干14年,战胜风沙,根治旱涝,实现粮食亩产过千斤,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群众称他为“谷满仓”。谷文昌去世后,每年清明节,当地约定俗成:“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一方百姓把一名党员干部看得比自己的祖宗还重要,“父母官”的分量可见一斑。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文思萦系后填了一阙《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语道出了百姓拥戴好官、好官情系百姓的千古情怀。焦裕禄热爱人民的细节总让人热泪盈眶:大雪天他访贫问苦,盲人老大娘不知道他是谁,他告诉大娘,“我是你的儿子,是毛主席叫我来看你老人家的”。当父母官变成了人民公仆,人民情怀温暖着一代代人民的心。

  古往今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早已凝聚成了政德中的美德,随着岁月的沉淀,最终形成了勤政廉政文化,激励“为官一任”者自觉修养,主动传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各地也先后出台了鼓励激励、容错纠错机制,广大党员干部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奋力担当作为,努力守正创新。在此基础上,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坚持“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的辩证统一,从抽象到具体,从实践到“民声”,就能从一条条“大发渠”“先祭谷公,再拜祖宗”的“乡语口碑”中考查出领导干部的精气神,考查出领导干部的新篇章。

发布人:一默如雷 发布时间:2019-4-25 11:05 收藏 阅读人次:456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