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品读《初心集》:年轻真好 初心金贵!

江苏省徐州市农干校党政办公室 王子龙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5月4日,获悉《初心集》已到,今日上班,早早来到,打开包装,简洁大气的设计,三个红字赫然在目,一如那颗红心,穿越历史,重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首篇是何秉彝的《给父母亲的信》。写信的缘起,首段空白处的红色注解清晰明了,赞!是因为1924年夏,何秉彝转考中国共产党主办的上海大学社会系,遭到父亲“竭力反对”,那这该是怎样的一封回信呢?

  这封信态度极为明确,立场极为鲜明,爱憎极为分明。我特意用了“极为”,因为实在是恰如其分。且看当时世人眼中的名校:“虚誉假衔”,“修学时,可以无意味地脍炙人口,毕业后,可以用内虚外实的资格去麻醉人,拿一张不值钱的饭票去欺骗人”,“学点官僚的资格,染些政客的派头,毕业出来,奔走乞怜于侯门之下,丧心病狂于名利之场”,“抢几个造孽钱,挣点子假名虚誉”。对这一切,何秉彝的态度是,“是万万不能的!虽是迫令男去,不准男住上海的信如雪片飞来”,让人感到每句都那么有力量,那么惜墨如金却又斗志高昂。

  这封信充满无限激情、活力,充满着对理想的热爱和选择的决绝。当然,面对自己的父亲,何秉彝更有耐心而坚定的解释:“男何以一定要住上海大学呢”,“男要住它,并不是盲从,并不是受谁的支配,实在是男个人意志的裁判”,“虽是私立,但男相信它是顶好的学校,信服它的社会科是十分完善,它的制度、它的组织和它的精神,皆是男所崇拜而尊仰的”,表明自己的情志态度,“老实说一句:男已经决定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变更了”,毅然决然。

  这封信让人感佩信念感召的力量,足可以让人抛弃凡俗的桎梏,一往无前走下去。何秉彝对自身选择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你将上光明之路了——你的前途是无量的,你的生命之流矢,将从此先射,你的生命之花,将从此开放”。对于选择上海而不是别地,“因为上海——要算中国土地的先觉,在此地虽然比较多花费几文钱,而相信所得的代价、所享的进益,实在要比在旁的地方所得所享的超出百倍”,热情的希冀而又不乏冷静睿智的分析!

  这封信或让其父亲七窍生烟,却又徒叹奈何。从其父亲的角度,打开这封信,即便换做今人,“顿足”“气跌”或也是少不了的。当然,如果能够冷静下来,对这所不知名的私立学校多些主动的了解,或许会转变看法,也未得而知:这封信是个引子,反倒激起我另外的兴致,到底后来去了没有,结果怎么样,乃至父子关系如何,是否有所演变?

  初心就是这么带着点“刺儿”,却又带着“冲劲”和“辣味”,有着青春的激情,毫不矫揉造作。这么锋芒毕露的“初心”着实让人感叹:年轻真好,初心金贵!

  补记:

  1924年8月,何秉彝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专攻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何秉彝积极参加、组织学生运动,参加社会斗争,发表斗争文章,宣传革命主张。 

  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谈判,途经上海,何秉彝和上海大学的同学以及全市学生到码头热烈欢迎孙中山。何秉彝在给父亲的信中兴奋地说:“此为中国人在上海租界里向外人示威运动之第一次。要知租界里是不轻易许人游行、高呼的。但不得游行者,亦游行了;不得高呼者,亦高呼了,而外人全不敢加以干涉,可见民气之盛。”(亦可见出,父子关系有所缓和。)

  1925年初,何秉彝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的秘书,共青团上海地委组织主任,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在著名的“五卅”运动中,何秉彝身负重伤,救治无效,于次日午后逝世,年仅23岁。
发布人:清风一刀 发布时间:2019-5-5 11:19 收藏 阅读人次:54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