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念好“养殖经” 挖断贫困根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财政局 周伟民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今年养了3头牛,600只鸭,100只鸡,40只鹅,政府产业扶贫给我家补贴了9000元……在家搞养殖,既能照顾多病的妻子,田土也不会放荒,收入比打工挣得还多。”谈到家庭养殖,憨厚的潘代松话多了起来,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潘代松、彭春菊夫妇是湖南省溆浦县双井镇洞底湾村15组的贫困村民,两口子都已经65岁了,由于身患多种疾病,长期服药治疗,日子过得很艰难。为改善家庭条件,潘代松几年前外出打工,但是他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又因为身体不好,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所以一直挣不到钱,家里留下年老多病的妻子没人照顾,还荒废了田地。2018年下半年,县财政局帮扶工作队队长贺军、帮扶责任人周伟民在潘代松家里走访谈心,根据潘代松养殖鸡鸭的经历,帮他制定了发展家庭养殖业、以养殖带动家庭脱贫致富的脱贫措施,并承诺给予他资金、技术及销路上的支持。潘代松带着试试看的心态,今年没有外出打工,安安心心在家搞养殖,效果出奇得好,到目前为止,已经创收12000余元。

  脱贫先立志,政府的扶持只是外因,要脱贫必须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潘代松的妻子彭春菊是一个让乡、村两级干部及帮扶责任人头疼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她爱哭,随便哪个人问她:“家里有米、有油吗?有衣服穿吗?”她就开始哭,还边哭边说:“没有米下锅,米都是借来的。没有衣服穿,衣服都是别人给的……”在她心目中认为,只有把自己说得越凄惨、越穷困,别人才会更同情她,给她钱、给她物资。其实她家虽然穷点、苦点,但是也没有穷到没饭吃、没衣穿的地步,“两不愁三保障”还是做到了的。今年她家开始搞家庭养殖业,她也帮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卖鸡鸭的钱都是她管着,尽管别人问起她家的情况,她还是老一套的“没有米下锅,米都是借来的。没有衣服穿,衣服都是别人给的……”但是却没有哭,脸上还有掩饰不住的笑容。在个别贫困群众的心里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好像帮他们脱贫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政府、干部的责任,自己只要等着就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更是党的恩情,但这些只是外因,更重要的是贫困群众自己要立下脱贫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只有劳动才是财富的根源。

  脱贫致富还得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定合理的帮扶措施,并持之以恒地贯彻到底。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就需要我们这些帮扶责任人开动脑筋,多为贫困群众想办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能搞千篇一律的“一刀切”。鼓励贫困群众外出打工的确是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的一个好办法,但是这个办法也不是适应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贫困群众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文化水平不高、缺少技术和专业技能的打工者逐渐失去了市场,外出打工已经不是群众脱贫的第一选择,相反的,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首选。像潘代松这样利用当地资源和自己的一技之长发展养殖业,准入门槛不高,投入资金不大,不离乡不离土,而且收益好、见效快。这样的家庭产业应当成为大力推广的脱贫致富好措施。

  要挖断贫困根,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帮群众挑选出一本本适合他们念的“经”,只要我们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我们就一定能挑出合适的“养殖经”“种植经”……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路。
发布人:冬日暖阳 发布时间:2019-5-9 11:38 收藏 阅读人次:35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