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在“精神高地”上淬炼为民初心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邬树村委会 秦希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1969年至1975年,青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度过了为期七年的知青生活。七年的知青岁月,梁家河改变了习近平,习近平也让梁家河从一个贫困的村落变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将“为民初心”深深扎根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七年里,他带领村民用双手同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作斗争,从打坝、建水井、修沼气池,到创建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创办夜校、扫盲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用心血与汗水浇灌“为民初心”的种子,在黄土地结出了“红日子”的果实。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说道: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小山沟里的“大学问”让习近平总书记树立了为民造福的初心、艰苦奋斗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今天,当我们探究这片“精神高地”时,应学懂弄通梁家河“大学问”中蕴含的“大精神”。

  感悟筑坝、打井的学问,发扬带头实干、艰苦奋斗的精神。从繁华的北京到偏僻的山村,从单纯稚嫩的学生到上山下乡的知青,环境转变带来的艰难困苦考验着青年习近平。面对梁家河的落后与贫瘠,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凭自己的双手去争取更美好的生活。他带领乡亲们筑坝淤地、挖水井,带头跳进冰水里清理河底的冰碴和冻土,带头下到井里掏泥土和石头……这种带头实干、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风范。在此精神的引领下,短短两年时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改变了梁家河村的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迈出了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带头实干、艰苦奋斗的光辉榜样。

  感悟夜读、办学的学问,高举修身慎行、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起早贪黑干农活的日子里,习近平依旧坚持读书。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夜。不仅是自己学,他还组织村民一起学。在吃晚饭、下雨天时,他就把大家召集起来开扫盲班,同大家谈天说地,教大家读书识字。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凭着修身慎行、追求真理的精神,支撑起他丰富的精神世界,使他忘记了物质生活的贫瘠,在书籍的世界里甘之如饴。当下,我们的读书环境相较于当年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应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充实自己,练就过硬的本领,不辜负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

  感悟建沼、立社的学问,涵养勇于担当、为民造福的精神。面对梁家河的贫穷,面对梁家河的落后,习近平首先想到的是“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主动前往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建起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他积极探索优化农村资源,创建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从格格不入的“城里娃”,到与梁家河人水乳交融的“好后生”,青年习近平的转变,源于“为民初心”的生根发芽。黄土地上的七年岁月,涵养了习近平总书记勇于担当、为民造福的精神品质,使他收获了人生宝贵的财富。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情怀,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共产党人,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步入新时代,黄土地迎来了更加红火的日子,中华儿女也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个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找寻自己的“梁家河”,以奋斗者的姿态站上这片“精神高地”,不断淬炼为民初心,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发布人:12371网友0vtda3 发布时间:2019-5-14 08:34 收藏 阅读人次:4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