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为文化栽一片“胡杨林”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街道组工办 吴雅玲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强调,“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

  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社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优秀文化不仅能凝聚民族力量,激发人民活力,还能促进国家发展。近几年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新创造迸发新活力,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重大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拾人牙慧、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存在着低俗化、娱乐化倾向。那么,如何提高文化创造质量?如何造就文化创造的高峰?也许,文化创造者可以从胡杨身上得到启发,为文化栽一片“胡杨林”。

  栽一片紧紧跟随“水源”,记录时代轨迹的“胡杨林”。胡杨是沙漠河流变迁的记录者,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鲜或干的胡杨,就能判断那里曾经有水流过。为文化栽一片“胡杨林”,就是要培育发时代之先声、跟时代之步伐、描时代之轨迹的优秀文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化创造只有切准时代脉搏,听清时代声音,勇作时代课题,才能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栽一片深深扎根“土壤”,汲取创作养分的“胡杨林”。沙漠中的胡杨将其根纵向生长深达数米,横向生长长达百米,像一架“找水机器”,自动搜集其赖以生存的水分。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力量来源。由此看来,人民不正是文化得以蓬勃发展的土壤?文化创造只有扎根人民,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才能真正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引起人民思想的共鸣。反之,文化创造一旦脱离了人民,就会如同离枝的花朵、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甚至失去生命力。

  栽一片时时锤炼自己,筑就不朽传奇的“胡杨林”。“活着昂首千年,死去挺立千年,倒下不朽千年。”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胡杨通过锤炼与创新演化出了三种叶形集一树的特性和超强的贮水、排碱功能,使它在盐碱干旱地区屹立不倒。文化也需要有这样的一片“胡杨林”,它们扎根本土、深植时代,深度创新,为文化铸魂;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栽种这样一片“胡杨林”需要有强劲的脚力、敏锐的眼力、灵活的脑力、雄健的笔力,文化创造者唯有去积累、去挖掘,注重细节、注重品质,拒绝走捷径、搞速成,才能为文化创造优秀作品,成就不朽经典。
发布人:吴雅玲 发布时间:2019-5-15 10:47 收藏 阅读人次:266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