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贵州丹都:精心谋划“产业路”变群众小康路

贵州省万山区丹都街道工作委员会 张海洲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为促进集体经济高速发展,推动社区经济健康发展,今年以来,贵州省万山区丹都街道超前谋划,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把发展“产业路”作为带动群众脱困致富的小康路。

  夯实基层党组织,村(居)两委变“企业法人”。丹都街道辖2个行政村、5个社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0户722人,为了让各村(社区)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该街道创新管理模式,鼓励村居“两委”自主创业,成立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带动群众致富。一是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村(居)两委变成“企业法人”。采取村(居)“两委”班子变“公司法人”的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党建+合作社(公司)+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该街道现已成立了物业管理、洗车场、大棚蔬菜、花卉基地、农牧养殖业、冷水养殖业等7个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各村(居)集体经济全覆盖,其中村(居)支部书记担任法人4名,村(居)主任担任法人3名。二是不断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激活三产共同发展。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建物业、建工厂,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物业公司法人,让社区主动参与服务搬迁群众,增强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血肉联系,实现解决了残疾人就业6人,居家妇女就业16人,平均月收入可达1800元,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搬出来、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三是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不断巩固脱贫工作成效。按照“党建+合作社(公司)+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根据“622”模式将扶贫专项资金注入效益好、前景阔和风险小的专业合作社,将建档立卡户220户722人纳入分红对象,实现精准扶贫“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做大蔬菜大棚,粮农变成“企业股东”。该街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引导产业发展为主阵地,牢牢把握“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坚定不移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一是聚焦优势品种调整产业结构。2019年新建蔬菜大棚200亩,在原建大棚基础上扩建,做大蔬菜大棚规模。同时改种高效、高产、精优农产品,进一步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截止目前,该街道挞扒洞社区寿丰农业蔬菜大棚改种紫罗兰、郁金香等花卉后,已成功上市6个季度100余万株花卉,迅速占领谢桥新区市场,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市场前景稳中向好。二是建产业路连棚路,增强科技兴农基石。经过工作人员摸排,该街道黄旗屯村黄旗屯组原有蔬菜大棚与主干道还有一定距离并未通产业路,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该街道不仅接通了产业路,还在园区兴建产业连棚路,为下一步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将扶贫项目资金投入村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截止目前已经投入黄旗屯村黄旗屯组蔬菜大棚建设项目扶贫专项资金100余万元。一方面,建档立卡户可以到大棚务工取得劳动报酬,实现在家门口就能找工作,赚钱又顾家。另一方面,既是工人又是股东,增强了建档立卡户干事热情,年底又能实现利益分红。

  做优服务管理,穷窝窝变成“聚宝地”。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优质企业落户丹都。今年以来丹都街道党工委按照全区“大招商”战略部署,引进省内外企业或个人投资该街道,目前已签订投资意向10余份。二是做优服务管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优质的服务就是让人感到温馨,让企业有家的感觉。三是始终把做好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放在首位,持续强化对社区建设管理,实行科级领导包靠村(社区)责任制,把分工层层细化,责任层层压实,确保村(社区)有优质营商氛围。

  该街道紧紧围绕万山区“工业强区、农业惠民、旅游兴业”发展思路,融合农业、旅游业共同发展,持续推进社区集体产业建设,截止目前,该街道已建成寿丰观光农业、花千骨花卉基地和挞扒洞特色农家乐等一批优质产业。
发布人:12371网友d265le 发布时间:2019-5-16 16:13 收藏 阅读人次:14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