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领导干部的“耳根子”不能软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洪家嘴乡统计站 段官敬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隋唐时期有官员名叫裴矩,隋炀帝手下为官时是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佞臣,然在唐太宗掌权下任职却刚正不阿、据理力争,成了名副其实的谏臣。元代史学家拜住对此曾有评价,“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可见,裴矩还是原来的裴矩,只是他面对说话的对象发生变化。不难想象,隋炀帝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耳根子容不得“挑刺”;相反,唐太宗“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耳根子硬气自然不怕别人“开炮”。

  从裴矩前后“判若两人”的情状,领导干部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耳根子”,就会听到什么样的话,因而务必葆有听真话的“耳根子”。《春秋。梁谷传》有云,“言之所以为言,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汲取建议、纳言献策当然要听有益处的意见、甚至是“唱反调”的声音,不然异口同声、推波助澜、溜须拍马,既不利于决策制定和出台,也不利于营造各抒己见、凝聚众智的工作氛围。由此可知,领导干部能否听到“金点子”,考验得其有没有“打开天窗听亮话”的胸襟和气度。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干部“耳根子”一旦软下来,习惯喝风和细雨的“口蜜”、不愿听风云激荡的“真相”,下级定会看“脸色”行事、顺着“意思”来。于是巧舌如簧者有之、是非颠倒者有之、歌功颂德者有之、苟且献媚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仅扰乱上下级“清清爽爽、规规矩矩”的关系,也玷污地方风正气清的作风生态。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耳根子”硬气一点、明朗一些,把“挑毛病”的话挑进来、把“送鲜花”的话送出去,那么下级自会发自肺腑、“掏心窝子”建言献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当然,领导干部要想“耳根子”硬,就不能怕丢“面子”。据《曾国藩全集》讲述,一次,曾国藩问幕僚薛福成,“每次你提出意见,只要我不接受,为何你总是反驳呢?”。薛回答说,“大人做事不对,我当然反驳到底,不然违背我进言的初衷”。曾国藩又说,“何不当面应承,顾及我的体面,私底下再告知我,不是很好嘛?”。薛解释道,“背后一套、当面一套,不是忠诚者所为”。俗话说,“明人不说暗话”。同理作为领导干部“君子坦荡荡”,固然不能为了“面子”而听“暗话”,否则“暗话”一多保不准“耳根子”出现“听觉差”、混淆视听。所以,要摒弃“官本位”思想,放下姿态、俯下身子、“竖起耳朵”,认真聆听下级和群众“人声鼎沸”的议论。

  其实,领导干部不让“耳根子”软下去,关键怀有一颗为民务实的心。《清史稿》记录“不信祥瑞”的典故,广西巡抚陈元龙奏报提到桂林山中产灵芝、祥云萦绕,盛赞“莫大之祥瑞”。然康熙批阅道,“天书降于承天,此皆虚文,朕所不取”,并告诫其“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领导干部而言,身为组织的“人”、人民的“仆”,一切以担当使命为要、实干尽责为本,自然会滋养抵御虚头巴脑、“语言贿赂”等的自觉意识。

  “耳根子”不软,“脚底板”才会稳当。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领导干部要让群众看到自己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看到自己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的襟怀,看到自己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行动”。锤炼听真话的“耳根子”,以群众的话语作为纠偏匡正的鞭策,不断完善净化、时刻砥砺自我,才能让“脚底板”充满信心、锐意奋发、行稳致远。
发布人:曹句文 发布时间:2019-5-20 08:51 收藏 阅读人次:316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