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为文化栽一片“胡杨林”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丰泽街道组工办 吴雅玲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强调“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

  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几年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新创造迸发新活力,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重大成果。但与此同时,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现象,拾人牙慧、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低俗化、娱乐化倾向等问题也频频不断。如何提高文化创作质量?如何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培根铸魂的文化创作者不妨从“活着昂首千年,死去挺立千年,倒下不朽千年”的胡杨身上寻找答案。

  栽一片涵养水源、记录时代的文化胡杨林。胡杨是沙漠河流变迁的记录者,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鲜或干的胡杨,就能判断那里曾经有水流过。为文化栽一片“胡杨林”,就是要培育发时代之先声、跟时代之步伐、描时代之轨迹的优秀文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化创作只有切准时代脉搏,听清时代声音,勇作时代课题,才能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栽一片根植土壤、汲取养分的文化胡杨林。沙漠中的胡杨将其根纵向生长深达数米,横向生长长达百米,像一架“找水机器”,自动搜集着赖以生存的养分。人民是文化得以生长的土壤,是文化灵感的孕育之所。文化只有扎根人民,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和肥沃土壤,才能“沾露珠、带泥土、冒热气”,创造出令群众满意的文化,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初心,平心静气搞创作。反之,一旦脱离了人民,就会如同离枝的花朵、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乃至失去生命力。

  栽一片抵御风沙、生命顽强的文化胡杨林。胡杨为了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练就了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固沙的本领,顽强地生长在沙漠之中。随着全球化深入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中西文化碰撞在所难免。如何在这场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中华优秀文化个性,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入侵?更需要文化创作者像胡杨一般坚硬,坚定文化自信,用强劲的脚力、敏锐的眼力、灵活的脑力、雄健的笔力,唤醒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以不朽经典赋予中华民族文化强劲生命力。
发布人:一碗番茄鸡蛋面 发布时间:2019-5-20 18:38 收藏 阅读人次:9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