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问题清单不能凭“想当然”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委组织部 李万军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问题导向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成功破解了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环境等问题,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问题”清单让基层哭笑不得。近日,在某贫困村,上级脱贫攻坚督导组与村干部交流,有村干部因工作繁重压力大说了句“有时候真想辞职不干了”的“情绪话”,督导组据此给某县下达了“XX镇有2名村干部辞职”的问题整改清单,面对这样的“问题”,县镇两级都有点儿“老虎吃天”,不知“问题”从何改起?

  基层干部一年到头和群众打交道,好不容易见到上级组织的人,想说说心里话解个“嘴馋”,把平时的委屈苦水倒倒,没想到一句“真想辞职不干了”就被督导组想当然定义成“村干部辞职了”。照此推理,如果有人说“真想死了算了”, 是不是也要被定义成“XX死了”的事实呢?

  我们说,坚持问题导向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并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督导组本来是到基层传达上级党委政府工作要求的“传令兵”,是代表上级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千里眼”,是倾听基层干部心声的“顺风耳”,是如实反映基层心声的“钦差大臣”,带着问题回去本是工作应有之义。但有一些好事者,坚持以“问题多少论英雄”,一味奉行“找不出问题就是最大问题”的理念,千方百计给基层找问题就成了一些“钦差大臣”走村入户的唯一目的,好像基层的问题越多才越满意,发现的问题越多才“不虚此行”,说白了就是啥问题没有也要给基层刷一纸“欲加之罪”的“圣旨”,让基层感受到督导组的权威。

  这种先入为主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以“有色眼睛”评价基层工作,派生出来的必须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持这样的“问题导向”,非但不能促进工作,反而会离间基层干部与上级党委政府的感情,损害上级党委政府的权威,只会让基层干部寒心,只能是助长更多的形式主义。

  中央把今年定为“基层减负年”,要求狠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歪风,各级党委政府不能只把眼睛盯到报表、材料、会议、文件上的减负成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还得把好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关,坚持以正确的政绩观来推动工作才是根本,毕竟,基层的形式主义很大程度上是上级的官僚主义给逼出来的。
发布人:农家子弟 发布时间:2019-5-21 08:40 收藏 阅读人次:1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