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蹲“真点”才能取“真经”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洪家嘴乡统计站 段官敬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蹲点调查作为一种科学正确的调研工作方法,要求调研者深入基层典型联系点、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操作,才能找准现场抓到“活鱼”、掌握有价值的可靠材料。从这个角度出发,“蹲什么点”、“去哪里蹲”的问题是摆在调研者面前的第一道重要选择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蹲点调查结果的质量和成效。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蹲点的“点”不能随随便便“背后抛篮球”、更不允许“脚踩香蕉皮,滑到哪算哪”。因为“点”的客观情况势必反映到调研总结报告上来,成为政策制定、规定出台的“凭证”和参考。正如古人说,“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若缺乏对“点”的周密考究和严谨思虑,不切实际、无的放矢、胡乱“打靶”,那么整个蹲点调查行动就成了“断线的风筝”、偏离了工作需求的轨迹,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也于实际工作无利反有弊。

  现实工作中,存在一些蹲点调研者对“点”的选择,往往缺乏“拿捏”、做不到“心中有数”。比如,有的沉迷“开小灶”,觉得“点”越小越好、越熟越好,一来省事干脆、二来“轻车熟路”,很快出结果、“秒出报告单”;有的临阵“乱择食”,事前缺少摸底的“绸缪”,不去“踩点”、不会“探点”,待到调研“下雨”在即、拍脑袋临时“找点”、“不分丝瓜和西葫”;有的喜欢“万金油”,打造一个万能“经典点”,凡接到蹲点任务,就开启“打卡重游”模式,轻轻松松把“点”蹲、把活干。

  蹲点调查是以“点”为支点,去撬动调研相关对象和问题的“共性面”,从而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调查结论,是不断“接近真理和规律”的过程。可以说,蹲点之“点”必须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针对性,才能为整个调查研究工作树立正确方向和标杆定位。否则,一“点”不慎、满盘皆输。无论沉迷“开小灶”、或者临阵“乱择食”、抑或喜欢“万金油”,都是选错“点”、守错“株”,不仅逮不到“兔子”,也极容易陷入搞形式主义调查的泥淖。

  “上什么山,听什么歌”。20世纪初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老家江苏省开弦弓村,扑到田埂上和原野里去调查,写出了《江村经济》这部社会人类学名著,被西方学者称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长期扎根调查,写出《调查工作》一文并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先见观点。由此可知,蹲点调查须蹲“对的点”、解剖“对的麻雀”,找到打开调查研究工作大门的“钥匙”,解开客观真理和规律的“秘密”,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点”有多真,“经”有多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一文中强调过,“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蹲点调研要有从群众身上“找点”的意识,能有从田间地头、施工现场、“犄角旮旯”等基层前线“取点”的自觉,如此才能蹲到“真点”、调研到“点子上”,才能取到“真经”、打中蹲点调查的“靶心”。
发布人:曹句文 发布时间:2019-5-23 11:02 收藏 阅读人次:31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