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广西崇左:坚持党建引领 推动南疆乡村振兴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委组织部 王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17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推广江州区左州镇林村村逐林屯“四个好”的乡村建设“逐林模式”,引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乡风文明,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19年1月,全市已有100个村屯通过市级“四个好”宜居村庄达标村考评,1700多个村屯推广运用“逐林模式”建设美丽乡村。

  一、“逐林模式”的基本经验

  2014年以来,崇左市江州区左州镇林村村逐林屯在村党总支部书记何新雄的带领下,不等不靠,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小投入”撬动“大变化”的可喜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逐林模式”,成为乡村建设的典范。总结逐林屯经验做法,概括为“四个好”,即有一名好的党支部书记、一个好的班子、一支好的党员队伍、一套好的管理办法。其主要做法是:

  (一)党支部书记率先垂范,争当发展“领头雁”。林村村党总支部书记何新雄自任职以来,就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任期目标和村总体规划,下决心改变“脏、乱、差”面貌。在“三会一课”“固定党日+”等活动中把乡村治理作为重要议题,让党员直接参与,出谋划策,共同研究乡村建设改造计划。认真实施“两委”议事、“四议两公开”制度,带领群众公正公开推进改造项目,成为“逐林模式”的“总设计师”。为改变群众家门前停车整屯交通拥堵、污水排放无管网的状况,支部书记带头捐出一块自留地,带动群众腾出地块建设停车场、改造路网。

  (二)班子成员团结奋进,捏紧拳头“聚合力 ”。针对逐林屯人心不齐、力量分散的问题,逐林屯成立屯级党支部,通过党员把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成立由屯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的逐林屯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村“两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分片包户,带头入户宣传,做群众思想工作,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共同推进“美丽逐林”建设。凡是涉及屯里的重大事项,屯党支部都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召开党群理事会议,实行民主商议、集体决策。对群众意见不统一的事项,挨家挨户解释说理,确保每项决策都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经过商议,逐林屯每年从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中拿出10万元作为屯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效缓解了资金短缺的难题。同时,还发动本屯在外务工创业人员以捐资捐物的方式支持家乡建设。

  (三)党员示范带动,竞相树好“一面旗”。采取“屯干包片、党员包户、农户自理”的工作模式,建立党员责任区,屯里的每名党员分别负责联系十几户农户,分片区负责联系户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洁。发扬“村容共管、村貌共建、村居共享”的精神,对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户和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户,包户党员主动承担上门清洁卫生工作,组织群众集中打扫因外出务工或已经搬迁无人居住的31间旧房子环境卫生,带动全村群众自觉开展村屯环境卫生整治。逐林屯8名党员带头让出村屯建设所需地块,并动员群众无偿贡献自留地1000多平方米,拆除猪圈牛舍90多间,回土填沟改道60多处,充分利用各级扶持资金,组织党员、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屯级道路和停车场,修建排污管道,开发屯内荒地建设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种植绿化苗木,安装节能路灯,进一步完善村屯基础设施,实现屯道巷道硬化、房前屋后美化、休闲场所绿化、生活污水净化、生活垃圾无害化“五化”,打造幸福宜居家园。

  (四)出台自治管理办法,健全机制“管长远”。研究制定了“保洁员工作、门前三包、环境卫生奖励通报”等制度办法,修订村规民约。每家每户签订“门前三包”协议,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由群众负责房屋四周清洁卫生、绿化美化、秩序维护。成立由老党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组成的环境卫生监督小组,加强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情况的监督,督促群众自觉遵守执行。每季度开展一次“美丽乡村文明户”评比活动,对评选为文明户的农户给予100元奖励并挂流动示范牌,在下一季度评选回访中不达标的给予摘牌,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热情。

  二、“逐林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一)“逐林模式”为发挥屯级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提供了有益借鉴。从2003年建市以来,我市坚持把支部建在屯上,建立屯级党支部4588个;从2010年开始,实施千屯组织规范化建设工程,对300人以上的自然屯的组织设置、场所建设、理事程序、队伍管理、激励机制五个方面进行规范建设,屯级党支部自身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逐林模式”让屯级党支部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由屯级党支部组织群众议事,发动群众筹资筹劳,带领群众整治环境、美化家园,在群众中树立了威望,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组织力。农村党员“走上前台”,通过党员包户、党员责任区等载体示范带动群众,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乡村建设工作中得以充分显现。

  (二)“逐林模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逐林屯探索出“支部引领、支书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探索出村民自筹、集体出资、财政补助相结合的乡村建设资金筹集经验,探索出党员包户、群众投工投劳、互帮互助的环境整治经验,探索出村规民约约束、门前三包协议、卫生监督小组监督、文明户评比相结合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逐林屯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成为各地干部群众参观学习的示范点。

  (三)“逐林模式”为构建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打下坚实基础。在乡村建设中,村“两委”、屯级党支部、党群理事会等组织实现良性互动,积极发挥作用,形成了共治共建合力。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群众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村内公共事务管理,改变了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真正做到了群众的事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干、群众管,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水平得到提升。在党群共建、整治环境中,逐级形成相互信任、互相帮助、共同参与的社会风气。

  三、崇左市推广“逐林模式”的做法和成效

  我市从2017年开始推广基层治理的“逐林模式”,逐林屯创造的乡村建设经验得到广泛推广运用,呈现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遍地开花之势。

  (一)坚持支部引领,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支部为核心,注重发挥村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群众建设家园、美化环境。一是强化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由村屯党支部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议,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群策群力,共商创建大计,号召群众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建设美丽家园。通过“大榕树课堂”“脱贫攻坚故事会”“脱贫攻坚电视夜校”等平台,播放美丽乡村建设的节目和专题片,并组织群众相互交流讨论,提升思想认识。二是强化典型带动,实现以点带面。通过召开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组织干部群众到江州区逐林屯现场看、现场听,面对面学习经验。2018年,全市每个乡镇选择3个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广“逐林模式”。2019年,我市创新开展基层党建“十乡百村千屯”示范创建活动,年内着力打造10个党建示范乡镇、100个村级党建示范点、1000个屯级党建示范点,力争形成“十乡示范、百村提升、千屯整治”的党建引领乡村建设工作格局。三是强化党群互动,形成工作合力。在坚持“四议两公开”的同时,建立党群理事会、乡贤会等自治组织,由党员和群众骨干担任成员,不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江州区每个屯在村“两委”领导下,成立“一部两会三队”组织(即“一部”:党支部,“两会”:党群理事会、乡贤理事会,“三队”:青年先锋队、妇女突击队、老少助攻队),负责议事理事、发动群众,组织、督促群众开展风貌提升工作。

  (二)发挥“三支队伍”作用,凝聚乡村建设合力。我市注重用好村干部、农村党员、乡土人才三支重要力量,把群众号召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村干部带头,发挥引领作用。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村干部培训重要内容,发挥村干部尤其是村支书头雁作用。村“两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分片包户,带头进村宣传,入户指导,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二是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参与。以每月开展的“固定党日+”活动为载体,组织党员开展道路垃圾清理等活动,形成“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的清洁卫生格局。建立党员责任区,每名党员分别负责联系若干农户,分片区负责联系户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洁。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农村党员积分管理,引导党员主动把身份亮出来,把党员形象树起来,当好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员、组织员、示范员、监督员。党员从我做起,带头清理门前屋后,有的带头拆危房、捐土地、捐款捐物,舍小家、为大家,以实际行动示范引领群众参与进来。三是乡土人才指导,强化技术保障。在环境治理和风貌改造中,注重把木工、瓦工、建筑工等能工巧匠聚集起来,合力分工安排,把他们的一技之长用在家乡建设上,指导群众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将砖头、瓦片、石磨、竹子、稻草、鹅卵石、旧石板、盆盆罐罐等合理用到改造村屯风貌上,为本村硬化、净化、亮化、美化、绿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由此既能够激发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又能够节约成本,同时还锤炼了一支队伍,为下一步组建农村建筑队,增加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打下坚实基础。江州区江州镇保安村叫豆屯已组建30人的工匠队,受邀参加郡造等其他村屯的风貌改造工作,他们既传授经验,又获得收入,深受群众的欢迎。

  (三)坚持群众主体,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通过党建引领,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出力的良好局面。一是实行竞争奖补,营造比学赶超氛围。2018年1月,市乡村办、基层办、文明办、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创建100个“四个好”宜居村庄达标村竞争奖补活动的实施方案》,市财政筹措1000万元作为“以奖代补”资金,各县(市、区)也设立专项资金,采取竞争性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各村屯学习、运用“逐林模式”,打造美丽乡村。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鼓励村屯党支部带领群众筹资筹劳先行开展环境整治,自主申报,公开竞争,通过年中考核的,给予5万元奖励,年底通过“四个好”宜居村庄核验的,再给予5万元奖励,使资金和项目投入到群众参与热情高、建设成效好的村屯。2018年,吸引全市338个自然屯参加市级“四个好”宜居村庄达标村竞争奖补活动。大新县落实3200万元,对能够自主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且自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经考核达标的,给予每个自然屯2-4万元的奖励。二是实行内外联动,凝聚建设力量。崇左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外出创业务工人员是乡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村的群众,由村屯党支部组织投工投劳,自觉参加义务劳动。在外的群众,由村屯党支部主持建立微信群、QQ群加强沟通联系,或者通过乡贤会、党群理事会和驻外流动党支部发动外出人员,引导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建设家乡。三是实行党员志愿服务,促进互帮互助。在环境集中整治中,发挥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作用,由驻村工作队员和党员带领群众帮助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的家庭开展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义务扛水泥、挖地基、搬砖头,帮助贫困户建房子,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乡村建设氛围,不让一户农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掉队。

  (四)坚持“党建+”,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党建+”的理念,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乡村建设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一是引导制定规范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坚持村党支部全面领导,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包村干部全程参与制定,通过党员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把最突出的问题和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找出来,作为村规民约的重点内容,尤其注重把环境卫生整治、门前三包等内容列入村规民约,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让群众参与制定村规民约,使得村规民约成为人人认同、人人遵守、人人维护的行为规范。二是建好用好爱心超市,培养良好习惯。引导非公企业、爱心团体、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创办爱心超市,探索建立积分制管理,把群众参加乡村建设活动量化为积分,按照“以劳动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办法,群众的积分累计到一定分数,就可以凭积分到爱心超市领取日常生活物品,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活动,遵守村规民约,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让每名村民都成为文明乡风弘扬的参与者、受益者。三是强化日常监督,严防“脏乱差”反弹。成立由老党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组成的环境卫生监督小组,加强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情况的监督,督促群众自觉遵守执行。比如,龙州县上金乡勤江村陇而屯通过建立微信群,让村民将发现影响村容村民的地方拍照并上传微信群,实行共同监督、相互监督,让村民既是“保洁员”,也是“监督员”。

  四、启示和建议

  (一)抓住支部引领这个核心。“逐林模式”的“四个好”当中有“三个好”(即一名好的党支部书记、一个好的班子、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属于党建的重要抓手,抓住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强调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改造等活动深度融合。党支部就是农民群众的主心骨,只有党组织和党员引领发挥作用了,群众才能真正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乡村建设才会有力量、有支撑。

  (二)抓实群众参与这个根本。群众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最大的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开展乡村建设不能搞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必须把“干部干、群众看”变为“干部领着群众一齐干”。只有充分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参与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取得成效。要从思想认识上入手,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带头干,群众才会跟着干,所以必须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让党员走在前、作表率,引领群众人人出力、户户参与。

  (三)抓好以奖代补这个手段。以往把项目和资金直接分配到村屯,搞大包大揽、包建包管,项目虽然能够建成,但群众没有参与其中,群众不认可、不满意,成效大打折扣。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可让各村屯自觉行动起来,相互比一比、争一争,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争先氛围。通过较少的资金,就能够带动一大片,发挥杠杆的作用,撬动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资源投向农村,实现“小投入、大成效”。通过共同的努力,推动村屯环境由“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让群众享受到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升级、乡风文明带来的好处,从而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抓牢共建共治这个保障。开展乡村建设,需要各方面资源的支持、各方面力量的支撑。要在坚持党组织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乡贤会、党群理事会等各类组织的作用,让更多的群众自觉参与到乡村建设和治理当中,做到群众提、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办,形成共建共治的格局。要用好村内村外资源,动员外出务工人员、非公企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力量,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落到基层,落户农村,不断提升乡村建设的保障力。要不断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用好村规民约作用,不断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发布人:骆越汉子 发布时间:2019-5-27 22:38 收藏 阅读人次:446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