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从深度贫困到宜居幸福的嬗变

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委组织部 吴代昆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从深度贫困到宜居幸福的嬗变

——广西凤山县开展“五村”创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昔日的广西凤山县三门镇坡心村,以穷出名。2010年人均年纯收入仅1800元,如今的坡心村,是远近闻名的幸福村,崭新楼房错落有致,纵横交错的村屯硬化道路,在路灯的辉映下,犹如一条展翅欲飞的卧龙。村落传来那首熟悉的曲子和老百姓同台共舞的夜场,处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氛围。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凤山县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党建助脱贫、创新促发展”工作思路,以“五村”建设为抓手,以凤山县三门海镇坡心村为试点,全力创建“幸福村”取得初步成效的真实写照。跟坡心村一样,一批坚持优先发展农业,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逐步在凤山崭露头角,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县实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创新思路,找准乡村振兴突破口。

  凤山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创新提出“产业村”“生态村”“文化村”“平安村”“幸福村”等“五村”创建新思路,以基层组织好、村居居环境好、经济发展好、文明风尚好、民主法治好、综合发展好等“六好”为创建内容,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依靠群众,共建共享,有效促进农村设施配套化、产业特色化、农民知识化、治理制度化、服务民生化等“六个现代化”,实现农村美化亮化档次提升、人均收入提升、文化氛围提升、村级治理水平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提升等“六大提升”。

  因势利导,部门配合形成合力。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体,加强政策引导,搞好好宣传发动,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共创幸福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鼓励群众自愿投资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坚持因村制宜原则。根据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发展水平,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突出地方特色,尊重传统习惯,逐步建设风格不同、特色各异的幸福村庄。三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示范带动,集中突破,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有步骤、有层次地梯次推进创建活动,确保取得实效。四是统筹协调城乡规划,开放区域土地利用规划,适当调整土地性质;五是统筹金融放贷资金。金融部门加大对老旧村落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五村”建设;六是统筹建设进度,镇、村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七是统筹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成立专门协调机构,使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 

  因地制宜,努力打造特色典型。

  着力打造“重点村”,集中建好中心村,全面改造空心村,通盘整合弱小村。一是择优选择定点,着力打造“重点村”。鼓励基础好、积极性高、有优势和特点的村先行一步,以点带面。二是分批逐步推进,集中力量建好“中心村”。选择一定地域范围内区位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公共服务及其础设施配套相对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分批逐步推进,形成中心村建设氛围,带动其他村的发展。三是统筹规划,通盘考虑,综合开发好“空心村”。结合各区域村庄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空心村”治理开发计划,逐步规范土地管理,改善村容村貌,选择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差的村进行迁村试点,确保节约耕地、改善环境、促进稳定、推动发展。

  挖掘潜力,着力打造特色村。一是主要以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抓好度假区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兴办文化特色场馆,真正建成集健康性、趣味性、商务性、休闲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民俗旅游度假园区。二是借助油茶、桑蚕、核桃、八角、原生态水资源、原生态林海等养生资源优势,发展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三是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密集型、环保型的产业项目,重点抓好核桃、八角、油茶、杉木、旅游5项长效产业的效益提升,形成产业配套。四是挖掘壮大林下养殖、桑蚕、特色水果、高山蔬菜、中草药等高效特色产业规模,使全县富民产业形成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格局,做大做强高效特色农业。该县引进广西万寿谷集团公司,以“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林下养殖和深加工项目,覆盖全县516个村民合作社7195个农户(其中贫困户6195户),通过把发展林下养殖、养生体验和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发展观光、养生于一体的村级旅游,围绕绿色生态,开发休闲与美食体验深度融合的农家乐品牌,努力打造旅游名村,目前止该县开发和打造的10个旅游名村特色标榜,区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破解瓶颈,推动“五村”创建取得成效。

  该县从解决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围绕“五村”建设,全面推动星级化村党组织验收达标、生态村验收达标、产业村验收达标、文化村验收达标、平安村验收达标、幸福村验收达标等“六达标”,全面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村。

  强化党建,促进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高。树立“党建+”理念,在全地域、全领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扎实有力的全域党建引领全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努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在全县贫困村树立驻村第一书记引领,村党组织全面协调、非公经济组织注入资金,致富能人选择项目,贫困村群众全员参与的“党建引领脱贫、脱贫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实现党建与中心工作的融合双赢。围绕增强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集中力量抓好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五个好”村级党组织,实现“六个有”目标,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战斗堡垒。全县98个村级党组织中共有星级党组织35个,其中五星级7个,四星级11个,三星级17个,成为全市三个没有一个党组织被摘牌或降级的县之一。

  做好产业定位,推动经济增长提速。立足三个依托、坚持三个强化、推行三种模式、注重三个突出、健全三项机制的“五个三”工作举措,开创了扶贫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双融合、双促进、双发展”。重点抓好核桃、八角、油茶、杉木、旅游等长效产业和林下养殖、桑蚕、特色水果、高山蔬菜、中草药等短、平快产业,形成“五长五短”、长短结合的特色产业体系,贫困户达到户均1个产业项目目标。全县有杉木43万亩,油茶30万亩,八角22万亩,核桃33万亩,桑蚕3.3万亩,全县累计养殖核桃鸡700多万羽,出栏248.8万羽,覆盖全县516个村民合作社7195个农户(其中贫困户6195户),发放养殖红利2750.1万元,户均增收4400元,万寿谷集团公司开发的“天下帝一”土鸡暖汤产品加工厂已正式投产,可实现年屠宰肉鸡2400万羽,实现一只鸡养活万人目标。同时把资源向农村倾斜、政策向基层集聚,推行“入股搭车”“村办项目”“自办产业”等三种模式,多渠道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8万元,52个非贫困村全部超过4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全达标。2018年,全县特色扶贫产业总产值超10亿元。经济发展各项指标通过“产业村”考评验收。

  加强村内设施配套,加速美化亮化提档。一是精心布局,确保农民住房整齐统一,功能齐全,人均住房面积有保障。二是进村道路和屯内主要巷道全部硬化,村屯道路硬化率100%,实现有村有屯的村屯道路全硬化到、有路有人的地方都建设都硬化的全覆盖。三是加强村屯绿化,村内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四是农户完成改水、改厕、改厨。五是加强通讯网络建设,实现户户通电、通固定电话、通有线电视。六是加强安全饮用水建设,全县所有村屯都用上安全饮用水。七是强化村屯治污和垃圾处理,全县村屯排污系统完善,村屯配备垃圾处理、保洁人员936人,每年度划拨垃圾处理经费200多万元,9个乡镇1个社区垃圾处理中心建设完成,全县9个乡镇面向污水处理厂的64个污水处理点建成投入使用,县、乡、村污水处理网络全覆盖,成为广西第一个实现县、乡、村污水处理网络全覆盖的县份,基本实现有村庄规划、有产业园区、有公共服务场所、有社区化服务等“四有”,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厨厕改造普及化等“四化”,通路、通水、通电、通信号等四通,电话进村、有线电视进村村、宽带网络进村、电商服务进村“四进”目标,各项指标通过“生态村”考评验收。   

  完善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带动文明风尚提质。一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村“两委”办公场所,村图书室、荣誉室、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等一所四室,配备一套广播器材、一套健身器材,一个戏台、一个乒乓球台等两套两台,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篮球场,农民文化夜校、村中(小)学校等两场两校;组建一个宣传文化廊,组建一支文艺队、一支体育队、一支宣传队、一支文化志愿队等一廊四支为一体的文化中心。二是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屯、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形成文化氛围浓厚、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各项指标通过“文化村”考评验收。

  健全群防群治组织,确保平安创建成效提位。一是抓小抓早抓苗头,及时依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二是村综治中心、“五支队伍”、“七个协会”(“五支队伍”,即综治、治保、调解、治安联防、治安信息员队伍;“七个协会”,即禁赌、禁毒、禁黄、妇女、计生、老年、治安协会)等群防群治组织机构健全并发挥作用。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和平安建设宣传,村内无重大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黄赌毒”现象、无邪教活动、无安全事故、无越级集体上访和个人非正常上访、无群体性事件,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凤山县连续13年获自治区级“平安县”荣誉称号,各项指标通过“平安村”考评验收。

  完善社会保障障体系,实现老百姓幸福指数提升。 一是坚持以民为本 ,建立完善教育、医疗、农村养老保险、老龄补助保障、残疾人补助保障、“三留守”群体帮扶救助、弱势群体帮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体系。二是村内每个屯都成立党群理事会,并建章立制,开展党群理事会服务群众评议工作。三是建立村、屯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四是建立村屯两级互帮互助机制,发挥党群理事会作用,确保红白喜事、困难救助多帮一、手牵手服务,让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帮、贫有所济、学有所扶”,形成浓厚的幸福氛围。

  该县通过统一方案、明确验收标准、同步推进实施、创建融合互补,“五村”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县已成功创建了20个产业村、78个生态村、67个平安村、11个文化村,10个幸福村,全县有23个村获自治区级“生态村”荣誉称号,有15个村获自治区级“产业村”荣誉称号,有10个村获自治区级“文化村”荣誉称号,有67个村获自治区“平安村”荣誉称号,凤山县连续13年获自治区级“平安县”,有10个村已达到幸福村验收标准,实现村级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农村美化亮化档次提升,人均收入提升,文化氛围提升,村级治理水平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提升。
发布人:12371网友nek37m 发布时间:2019-5-31 11:26 收藏 阅读人次:10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