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追求“引”与“育”的平衡

山东省潍坊市委组织部 刘文晓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提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有两种议论耐人寻味:有人说“关键是招来外地的优质项目和优秀人才”,有的却认为“还是本土资源比较可靠”。招商引资成果大多数情况下外化为资源集聚的企业,由高素质企业家运筹帷幄。所以,“双招双引”本质上是“人”的问题,也是“人才”问题。这两种看法前后并不冲突,都有一定道理,关键是防止失衡。

  形象地说,“女婿”必不可少,“儿子”同样珍贵。提升“双招双引”成效,需要保持和维护好“引”与“育”的平衡。试想,如果开放程度不够,就像前些年个别地方,开展招考、招工限制户籍到具体一个县。如此封闭排外,优质项目和资源是引不来的。在人才总量并非快速增长前提下,如果不注重聚焦发现本地潜力股的企业和人才,或者在培育支持发展成长上力度相对弱于招引外部资源,也会出现捧起“女婿”凉了“儿子”,甚至滋生“互相挖墙脚”“搞恶性竞争”现象,这不利于形成整体合力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长远看是不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

  本地资源构成了营商环境的“原生态”。而营商环境又是外来投资客商和专家学者人才取舍决策的头等要素之一。对某一位具体的客商而言,考察地区相关产业不发达、企业群效益不好、上下游配套不完善,单纯打“政策牌”“感情牌”,较难打动人、留住人。人才招引,道理如是。曾经听到有人这样质疑,一个单位对“自己人”都关爱不够,能够对“外来和尚”真心实意吗?可以这么说,“培育”是“招引”的基础,是前提,是核心因子。

  提升地区竞争力,招引的“强力外援”不可或缺,培育的“源头活水”必须畅通。一方面,强招大引、广招海引,怎么强调、怎么突出,都不过分,这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竞争力而言,是快速见效的明智选择和高招妙招。另一方面,打基础、利长远的“培育”工程也必须暗下苦功。通过寻标对标、查摆不足,有一些传统的、跨界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在企业家、商界,以协会、联合会等形式组建联合体抱团发展,这对培育壮大本土产业和企业来说,是一种启发。经常听到有领导干部、有识之士指出,一个城市高校及科研院所里在站博士后以及每年毕业的博士和硕士数量,是人才培育水平的直接体现。这对应对“人才大战”,培育高学历人才,优化企业家和干部培训来说,也有一定道理。

  关于“引”“育”的平衡,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还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数量“对半分”,而是从思想重视、谋划推进方面科学摆布,兼顾眼前和长远关系。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物理拼凑”,而是要“化学反应”。比如,借外来优秀企业家或专家人才在本地工作契机,抓紧跟进培育本土企业管理或科研团队。这种平衡,还需要打破各种“壁垒”,在统筹集中、交流互鉴中产生更实效果。比如,建国初期,为满足重大科技项目需求和克服人才匮乏困难,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抽调某方面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一个地区或县镇基层单位,同样可以如此操作。对名校大所资源不足的地区来说,党委政府可以融合使用内外部的干部培训资源和学历教育资源,旗帜鲜明鼓励企业家或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的既有人才深造升级。在开展重大工作研究、谋划、推进时,可以发挥党管人才政治优势,统筹调用一切可用人才,达到办成大事的人才优势,最终实现引、育、用的和谐统一。
发布人:潍县晓子 发布时间:2019-6-6 09:11 收藏 阅读人次:268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