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浅谈刘备的人才观

吉林省通化县委组织部 徐永飞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刘备与其他汉末诸侯相比,既无显赫的身世,也无雄厚的实力。按照一般的历史规律,刘备应该很快被雄起的各方割据势力所消灭,然而最终却意外地在西南一隅站稳了脚跟,建立了蜀汉帝国,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的成功,堪称汉末政治舞台上的奇迹。有人说魏、蜀、吴三国鼎立,实际上是人才的鼎立。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演绎的“三顾茅庐”“白帝托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个典故,浅析一下刘备的人才观,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三顾茅庐”体现“求贤若渴”的引才观。东汉建安四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了荆州刘表,流亡到了新野。闻听诸葛亮很有才能,隐居于隆中,携关张兄弟二人先后三次登门拜会,最后一次才得以相见。诸葛亮与刘备畅谈天下大势,指出刘备可霸业天下的出路,留下了一段“隆中对”求才图霸的佳话。刘备“求贤若渴”的引才观的确值得后人敬仰。近年来,各地引才政策竞相出台,抢夺之势日渐激烈,无外乎通过各种补贴性质的“红包政策”来吸引人才,但效果往往不佳。确实需要静下心来,重新梳理一下引才的工作思路,做到从长计议,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不唯身份、不唯资历,重业绩、重能力、重贡献,切实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形成长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白帝托孤”体现“知人善任”的用人观。白帝城托孤,名为托孤,实为禅让,刘禅年幼无能,仅仅继承了蜀汉皇帝的名号。诸葛亮掌管全部军国大权,实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人。且不论真托孤假禅让,但刘备在弥留之际的“义举”,让他获得了远高于其本身功业的身后之誉和历史地位。诸葛亮出山之前从未带过兵打过仗,刘备看中的是诸葛亮“军政双休”的谋略,敢于知人善任,拜诸葛亮为军师,并通过长期的并肩作战建立起深厚的信任感。“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说的就是,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要把人才的专业特长、素质能力与发展实际、岗位需要结合起来,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在最合适的岗位、最佳的工作时期,心无旁骛地施展才华。

  “鞠躬尽瘁”体现“拴心留人”的留人观。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臣的代表。他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重任,承担起了扶持幼主,兴复汉室的重任,不敢松弛懈怠,事事亲力亲为,唯恐有一点疏忽,曾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死前诸葛亮心有不甘,还在哀叹自己没有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人的需求是个金字塔,分为不同层次,主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越高级层次的需求越难以得到。非物质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奖励和人文关怀等等有效激励,往往比纯粹的物质激励更能有效调动人才在工作中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说的就是用情感“拴心留人”。

  尽管刘备的用人之道有演绎的成分,但典故中折射出的道理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如何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如何让人才充分体现社会价值,如何让人才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破解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做好人才工作的最终要义。
发布人:刀笔小吏 徐永飞 发布时间:2019-6-12 11:34 收藏 阅读人次:41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