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初心·使命”大家谈·学习心得

用信仰守护心中的“梁家河”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办事处 黎萍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孤芳绝代伤幽谷,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穿越时空,对话与我们“同龄”的青年习近平,在基层工作的我们总能体悟到深深的爱民情怀、吃苦精神,以及经岁月洗礼仍旧熠熠生辉的信仰的力量。

  走进梁家河,才读懂书中“真誓言”。两年前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了梁家河之旅:从延安到延川再到梁家河,越走越偏远、越走越荒凉,一度不敢相信那里竟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的地方。那里的人民曾经被叫做“受苦人”,在那样的环境下,“待一年是本分,待两年是情分”,所以许多知青到第三年就纷纷离开了。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在那里过了“四关”,踏踏实实地做了七年的“受苦人”。从湖北恩施山区农村出来,又到梁家河去,我看到过、也经历过贫穷,才更能想象得到:只有真正爱人民,才会不嫌弃那里的贫穷与困苦,和那里的人心贴心,体会他们的悲伤与忧愁。也正是带着这样同理心与使命感,习近平才能领着梁家河的老百姓不断创造新生活。深入了最艰苦的地方,才有了“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要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这样的朴素而又真挚的誓言。

  人生有信仰,才能“化劫难为渡船”。虽然延川是革命老区,但在解放后的十几年中,仍然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若问知青生活苦不苦?那是不言而喻的。曾读过王小波笔下关于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感情基调总是郁郁不得志、幽幽而寡欢、阴沉又灰暗的,仿佛难以看到尽头也毫无生机。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展现的知青形象是是坚守初心、秉持为民情怀的,是勇于担当、敢于举旗领路的,是攻坚克难、战胜困难挫折的。也许有人在道路中困顿,也许有人在困顿中消沉,但更多人是在务实前进、寻找转机。大学期间曾两到基层乡镇挂职锻炼,那时对知青下乡时的“困顿感”感受尤深:听不懂的方言、吃不惯的饭菜、睡不好的板床。后来跟着村干部入户、与渔民谈心、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慢慢深入群众才找到了归属感,在深夜的一篇篇民情日记里坚定了信仰,便觉得那一切的苦厄都算不得什么。艰难困苦中的锻炼和历练,是在实践中考验信仰、坚定信仰,生活的“劫”在信仰的指引下都化为了“渡”。

  时时勤拂拭,莫使初心惹了“尘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辈人也有一辈人的“梁家河”,但初心未曾变过。在“村干部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情况下,习近平依旧坚持“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离开梁家河时,习近平叮嘱,“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这都是最淳朴的初心——始终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仍怀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份“梁家河”情怀也蕴含着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情感与希冀,还是检验党性修养、理想初心的试金石。心在哪里安放,人就会在哪里绽放。在基层的我们,也应当时时拷问初心、拂拭初心,既要身入基层又要心入基层,还要带着情感下基层,始终秉持“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的赤子情。

  在“恰同学少年”的青春年华里于基层拼搏奋斗的我们,心中也淌着一条梁家河,叫做“初心”。因为心中的“梁家河”,才让我在许多个寂寥的夜晚有所慰藉,才让我在迷茫彷徨之后仍然看到希望,才让我一边在基层扎根一边用信仰的力量补给内心的自信。我相信在历经基层的“知青岁月”后,我也会有“乱云飞度仍从容”的心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情、“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勤勉,一生都用信仰守护心中的“梁家河”!
发布人:禾勿 发布时间:2019-6-18 18:23 收藏 阅读人次:327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