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幸福的脚步

江苏省海安市委组织部远程办 黄成俊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要下乡了,当村支书。忐忑,但也兴奋,到一个陌生的村庄去改天换地……”这是江苏省海安市住建局园林绿化处副主任杨啸2016年12月2号在微信里写的一句话。第二天,他的身份就变了,变成了市曲塘镇大陈庄村的第一书记。两年多时间,他已经让这个薄弱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路在何方

  杨啸所驻的大陈庄村距离城区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每天来回路上,他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每次车开到村头,他都会想起第一次来大陈庄村时候的囧状。2016年年底,杨啸被市住建局派驻到曲塘镇大陈庄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个城里的孩子在农村的小道上,第一次迷了路。进村的干道不宽,村委会“躲”在一个角落里,左摸右拐才到村办公室。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来到偏僻的小村庄,满腔热情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

  行在脚下

  在大陈庄村,杨啸没有专门的办公室,有事基本上都在村会议室处理,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到处转转。村里有些路汽车会车还不方便,所以双脚步行是最好的选择。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杨啸每个月要工作28天,他拜访了近千个家庭,攀了十多个“穷亲戚”,走遍了大陈庄村的每个角落,立志要让“大陈”变成“大成”。

  “这就是我来大陈庄村拓宽的第一条路,以前只有宽4米,现在有6米,会车方便多了。”眼神里透着一个80后独有的骄傲。杨啸说,刚到村时,不少村民都反应家门口的出行路不方便,杨啸马上召集班子集思广益,商讨解决办法。通过向上争取一部分,群众集资一部,村里解决一部分,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完成了大陈庄村2组、10组两个组共2.2公里的道路修建,满足了村民的愿望。

  知民心,察民意;言必信,行必果。一条条新修的农村公路仿佛是通往老百姓心中的幸福路。在与基层群众一起跌爬滚打的过程中,杨啸知道,这样的路越长,他与群众的距离就会越近。

  梦在前方

  每一个“第一书记”到农村基层不是走过场,而是带着富民强村的第一责任来到这里。要担当起这样的责任,来不得半点含糊。在大陈庄村,有一块土地是杨啸最牵挂的,六亩田里全部种着麦冬,这是大陈庄的土地上第一次长出粮食以外的东西。

  蹲在田中央,杨啸和种植户陈广富一谈就是半个小时,蒙灰的皮鞋上时不时地被喷淋浇上几滴水,露出它原本的颜色。“这边的苗长得有些瘦,下一次移栽之前,要先施点稀薄的猪粪水。”这时候,农学专业毕业的杨啸俨然就是一名技术员。“杨书记,吃苦我们不怕,就怕种出来卖不出去!”“你放心,既然是我让你种麦冬,我肯定会帮你卖出去。”打开天窗说亮话,陈广福轻松了许多,但杨啸却像有了心思。当初为了做通老百姓的思想,改变原来的种植模式,杨啸跑东家,说西家,终于才有老陈一个人愿意试试,麦冬苗子也是杨啸从绿化公司赊过来的,他希望这个传统的农业村也能紧跟时代,盘活土地资源,让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你没有让老百姓尝到甜头,是没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的心中也有一张蓝图,我肯定要在这里实现。”

  “才来我们村的时候还白白的,现在都晒得和黑炭差不多了。”驻村两年多,杨啸看起来比以前更加“老”了些。每天离开大陈庄村的时候,他总会掏出计步器,看看一天走的步数。“25812步,每天我在村里基本上都要走上这么多路,大家都在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天走这么多路,累但心里踏实。”落日余晖,杨啸的脸衬着光,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两万五千多步差不多就是二十多里路,这是一个驻村“第一书记”在用自己的“脚步指数”换取群众越来越高的“幸福指数”。
发布人:12371网友o6jth7 发布时间:2019-6-25 16:28 收藏 阅读人次:4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