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谨防人才下乡中的“南郭先生”

四川省泸县立石镇人民政府 吴诗苑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便可撬动地球。”人才便是基层的“支点”,是撬动发展的“杠杆”。《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下发,就是化人才为“支点”的工具。而《意见》中,无不透露求贤若渴,更是为人才“流下”与“留下”做足了功课,力求用“两面甜”的方式,让人才既能够“物尽其用”,也能为其提供成长的大舞台。

  面对如此机遇,自然会有许多人才涌向基层,去贡献才智、建功立业。但是并非是人才都能向下流,要谨防某些打着人才幌子的“南郭先生”,他们虽有漂亮的履历,可却犹如绣花枕头,难以肩挑发展的重任,更有可能占着人才的位置,拿着人才的好处,却做不出人才应做的贡献,无法为基层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干货”,甚至瞎指挥、乱安排,让基层发展“误入歧途”。如此看来,就要为人才下乡设立“三关”,让那些“南郭先生”无处遁形。

  第一关是思想意志关。选择基层一线,就意味着告别安逸舒适的生活,用吃苦耐劳的意志来换取基层明日的希望,这就需要人才在思想上有觉悟,不后悔,也不反悔自己深耕基层的决定,并能够始终坚持下去,用成绩证明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刚来的时候热情高涨,没过几天就吃不了基层的苦,受不了基层的累,便消极怠工,打起了退堂鼓。所以就要对人才下乡,提前对思想意志进行考核,为他们打好吃苦奉献的预防针,劝退那些不是真心实意,想着通过去基层镀金的伪人才。从而筛选出那些思想过硬,作风扎实,自愿去建设基层,主动将自身的青春才华带向下流的人才。并且也应建立相关的惩罚机制,为人才的思想意志上好“锁”,用制度更好地为人才下乡保驾护航。

  第二关是群众能力关。基层是一个熟人社会,群众关系更是千丝万缕,人才如果不能同他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牢牢把握群众关系,不光无法将自身的才华与基层相结合,找准发展的命脉,也无法问计于民,更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发展离开群众,就只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那么对人才的群众能力进行评判,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便要看群众对他们的到来是否足够热情,因为只有常来看看,相互交流,关系才能如鱼得水。其次观察人才能否用大白话、土味话同群众交流,且打破熟人社会的枷锁,让群众竹筒倒豆子,把所有问题都找出来,把所有诉求都提出来,把所有建议都说出来。同时要观察群众发展的意愿,毕竟只有做通群众工作,激发他们改变落后现状的内在动力,才能齐心协力,共同为基层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关是成果转换关。人才下乡最关键,也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把技术与知识与基层相融合,转换为发展的不竭动力,让基层老百姓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而就像房屋装修一样,干得好不好得由用户说了算。同理,基层发展成果美不美,就得由基层群众来说话。因此就要把话筒交给他们,让群众这个唯一的评判人和验收人来一锤定音,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收入有没有增长,出行条件有没有改善,人居环境有没有变好,精神娱乐有没有变化,青山绿水有没有更美……只有通过基层群众的真实变化,才能推断出人才的“成色”究竟如何。而且基层群众为人才给出点评,这既是对人才成长的帮助,更是对人才的贡献的极大肯定。总之,人才下乡,此其时也,但更应因地制宜,多方考量,才能更好地剔除”南郭先生“,让人才撬动基层发展的“杠杆”。
发布人:量变 发布时间:2019-6-26 12:28 收藏 阅读人次:359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