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莫让“磨坊”拴住“千里马”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委组织部 刘建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以下称《意见》),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作出系列重要部署,积极促进各类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部分老少边远地区,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笔者认为:落实好《意见》精神,不仅需要创新招才引才方式方法、打造人才引进的“硬环境”,更要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打破“过分惜才爱才,舍不得让人才到一线”的现状,真正让这些“千里马”走出“磨坊”,驰骋“沙场”。

  一线“磨才”,破解“温室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些青年缺乏基层和艰苦复杂环境的历练,缺少解决复杂矛盾的实践能力”。一些部门认为“人才不能放,单位离不了”;一些单位认为“好容易招来,就在机关写材料”。诸不知,“过分惜才爱才”百害而无一利。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双翼下的雏鹰,永远不能展翅翱翔。历史和事实表明,许多优秀人才,大都具有基层历练的经历。身在基层,方能真切感受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方能在风雨中砥砺前行。面对基层一线人才匮乏问题,首先要会招揽人才。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待人才既要开“绿灯”,又要把“关口”,把求真务实、默默奉献的人才选出来,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引进来”,千方百计扩大人才招引“朋友圈”,想方设法“圈人揽人”,扩大“人才总量”。同时,要坚决摒弃“温室养花”的思想,以更加宽广的胸襟“放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各类人才走进基层,摸爬滚打,处理复杂问题,在基层经风雨、见世面,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与水平能力。

  精准“用才”,杜绝“揠苗助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即成的“速成品”,而是“选育管用留”的循环梯次交替过程。一些单位和地方早上出政策晚上就想见成效;昨天引进来,今天就想让人挑大梁,这实乃不明智之举。笔者认为:对待人才和人才工作既不能“揠苗助长”,又不能任其“随波逐流”。首先要精准视才用才。虎啸深山、鱼沉潭底;萧何善治、韩信善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缺点。因此,要正确看待人才身上的弱点和不足,扬长避短,用其所长,确保知才善用、才尽其用。要敢于打破使用人才的“条条框框”、破除使用人才的“隐性壁垒”,建立符合政策的容错纠错机制,让人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其次要完善“育才”体制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育计划,密切跟踪培育过程,严格考核培育结果,保障高层次人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切实增加现有人才资本存量。同时还要破除狭隘的眼光,加强本地“土专家”“田秀才”的培养培育,让他们“破土成才”,小“卒”也能挑大梁。

  真情“留才”不靠“一时一策”。 引才是基础,留才是重点。近年来,各个地方为了争夺人才“出新招,出大招” ,“送钱、送房、送户口”,但部分地方一旦把“才”引进来,就再也不理不问、不管不顾。其实,人才也许可以靠一时一策大量引进,但真正要取得长效、实效,还要有深厚的工作积累和长期的氛围营造。首先要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从人才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人才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为他们解决住房、教育、就医等方面的困难,让他们时时刻刻享受到政策“一卡通”、服务“绿卡行”。要有一种“店小二”精神,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政府要视才如“宝”,政治上关心,事业上扶持,在平台上“多搭一片”,在政策上“高看一眼”,在生活上“厚爱一分”。其次要畅通“出口”。摒弃“舍不得放”的思想,建立和完善干部人才能上能下、正常退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增强人才队伍活力,让优秀的人才到更加广阔的平台大施拳脚、施展才华,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谋福利。
发布人:建平And梦 发布时间:2019-6-27 15:07 收藏 阅读人次:28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