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贵州铜仁:抓实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态势强劲

贵州省铜仁市委组织部 黄欣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抓实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态势强劲
——贵州省铜仁市抓实“民心党建”工程引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

  武陵深处,群山竞秀,西南一隅,有城铜仁名市。

  贵州省铜仁市总面积18003平方公里,辖12个区县(高新区、开发区),总人口437万,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理位置,深藏于武陵山区腹地,属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区之一,也是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

  十八大以来,铜仁不断深化和拓展“民心党建”工程内涵,探索“76554”工作法,上下全力奋战脱贫攻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6个贫困区县1176个贫困村出列;1850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771192人脱贫。计划2019年脱贫116152人,确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

  抓基层补短板强基础,始终坚持筑牢一线堡垒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树有根,故其生不穷。“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是新时代基层党建的根本遵循,也是抓实党建助脱贫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

  几年间,不论是从“民心党建”工程决定到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还是到全面提升基层党建质量三年行动计划,民心党建”工程的内容随着市情的变化在变化,但建强基层堡垒的首要任务没变,服务发展为民的目标没变。

  “分水岭,水道窄,淘尽心酸水不来。”村民口口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江口县闵孝镇长岗岭村民吃水的艰辛与无奈。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让长岗岭背负了“后进村”“空壳村”“深度贫困村”3座大山,一度成为落后的代名词。

  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长岗岭村党支部痛定思痛,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补短板、服务惠民促发展的新路子,首先实现了“后进”向“后劲”的转变。

  组织强,产业兴。该村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先后发展中蜂养殖200多桶,养殖肉牛200多头,养鸡4000羽,养殖石蛙2000平方米,种植油茶320亩,黄金李200亩,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脱贫门路。现如今,长岗岭村不仅摘了“帽”、破了“壳”,还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

  长岗岭,仅仅是铜仁发生裂变的农村基层组织之一。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深化“民心党建”工程的进程中,铜仁狠抓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这个关键,从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党内组织生活、阵地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政治、服务和发展功能。目前,全市集中推进1550个村党组织完成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严整顿279个后进村党组织,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引领和服务合力,让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唱主角。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铜仁还注重强化队伍建设,通过创新1+N关怀激励实施细则、探索“双线三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平台、开通智慧党建网络学院、坚持铜仁组工微信“每日一学”、实施党支部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计划、开通党建直播转型远程教育等做法,把有公心的能人培养成基层党员干部,锻造一支敢打硬仗、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发展铁军。

  抓创新重实践强探索,始终坚持改革一线为民

  攻坚战鼓催人进,先行先试闯新路。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在黔东主战场吹响,各方资源汇聚山水铜仁,各级干群勠力同心同向,以攻坚拔寨之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为山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与活力。

  如何让这些资源力量发挥一加一等大于二的效应,铜仁抢抓政策机遇,深入调研实践,探索出“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民心党建+组委会”“民心党建+信合”“民心党建+河长制”“民心党建+X”乡村治理等做法,促进各类要素在农村深度融合,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

  思南县渔溪沟村村级区域联动发展“三带六同”模式就是“三社”融合发展促“三变”改革农民享“三金”的现实例子。以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股金服务社融合为抓手,采取“联村党委+公司+农户”运作模式,有效激活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截止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00余人,发展红心蜜柚2000余亩,2018年累计创收300余万元,带动群众就地就业200余户800余人,户均增收6000余元。

  “民心党建+河长制”模式是铜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力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构筑生态文明建设坚强堡垒,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又一重大举措。

  河清水流,两岸丰收景。在松桃县平头司河流经的太平营街道下堡社区,河流两岸的蔬菜种植基地上,瓜果蓬勃生长,园区内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乡村旅游木栈道观景台、休闲观光桥、村民文化广场等河岸景观提升工程建成使用,成为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下堡社区的美丽变化,是该市深入实施“民心党建+河长制”模式的一个实例。

  在工作推进中,铜仁建立河流党委、党总支、联合党支部,把河道管护纳入“党员责任岗”“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功能,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组织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强大护河合力,竭力让河流清澈、让碧水东流。目前,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已建成,4127名各级河长和3917名河道保洁员成为绿水清流的守护人,累计巡河7.8万余次,清理河道463条。

  不论是“三变”综合改革,还是“河长制”治理模式,等等,都是务实管用的创新举措。如今,“民心党建”工程内涵更丰富,措施更深入人心,更加鲜艳的“党建之花”尽情绽放。

  抓产业重帮扶强监管,始终坚持推动一线发展

  脱贫攻坚,既是发展任务,更是政治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铜仁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助民致富作为“民心党建”工程的最终目标,着力抓好帮扶干部派驻、村集体经济发展,切实提高村级引领发展能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为建立长效的精准扶贫机制,铜仁突出多元融合,实行市级领导联县、县级领导帮乡、市县部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的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确保脱贫攻坚、尽锐出战。

  在沿河中界镇高峰村扶贫蔬菜园,一辆辆货车正在装运西红柿、茄子、辣椒等有机蔬菜,准备销往县城各超市;数着赚来的钱,贫困户们高兴地说:“能有今天的好光景,关键要感谢那些城市来帮扶的干部。”近年来,该村瞄准产业结构调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及市县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帮扶下,建成占地面积60亩的有机产业园,直接带动50户196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高峰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开了个好头。像高峰村一样,近年来,我市在产业帮扶中,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行“支部作引领、党员当示范、能人进支部、群众共致富”的做法,通过“支部+公司(协会)+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石阡县大屯村利用高海拔、日照少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苔茶产业,如今硬是把零星不足千亩的茶园发展成万亩茶海。贫困户通过茶园入股合作社,每年享受分红1796元,务工创收4000元。“没有上级的大力帮扶,村里发展集体经济的步伐不晓得要慢多少。”石阡县大屯村支书周绍军说,在明确生态苔茶提质升级后,先后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仅仅依靠干部一线帮扶,显然是不够的。铜仁还注重顶层设计,紧盯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全面推行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等“八型”模式和“三好机制”,大力发展以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业、蔬果、食用菌、油茶六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实体经济,明确各地每年整合20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每村按50万元入股到经济组织,带动产业发展,实现集体经济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2765个村集体经济积累实现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其中5万元以上达2726个,形成了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实体的格局。

  此外,铜仁还重点抓好农村支书(主任)素质提升工程、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等培训,实现对全市村两委干部、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全员轮训,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推动基层干部不断创新思路,通过合理利用资金政策,为本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油助力。
发布人:黄生1983 发布时间:2019-7-1 09:00 收藏 阅读人次:33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