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党员干部当从“国学”中“修德”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在杭州城北美丽的皋亭山下,由知名国学学者、杭州同文国学书院院长楼纪洋博士发起的一项名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学国学”的党建公益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此项活动面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课堂教学+现场实践+互动体验”三位一体的形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党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廉洁奉公的时代精神和仁爱孝义的传统美德,培养向上的价值观念和向善的品德修养。

  说起“国学”,从通俗的《三字经》《增广贤文》《随身宝》《弟子规》,到深奥一些的《道德经》《礼记》《尚书》《孝经》《论语》《孟子》等古籍就浮现在眼前。这些“国学”的经典,近年来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中都有所渗透,小学还专门有一册《国学启蒙》,供孩子们课外吟诵。“新时代党员干部学国学”的党建公益活动将“国学”的理念渗透到干部队伍中,让党员干部都来学“国学”,修“官德”,更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伟大工程。

  中国古代干部人才的选拔,主要依托于科举考试,凭着一篇华丽的文章就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一文定终身”的选人用人之道,在今天看来,是很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有科考才显得更为公平。虽说“一文定终身”有失偏颇,但为了那“一文”,可要“十年寒窗”,遍读“国学”。只有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集于一身,才有可能写出源于“国学”,又贴近生活、迎合朝廷的文字。所以,从国学角度讲,古代科举在“选贤举能”上还是有较大贡献的。

  所以,我们在一味地批评古代科举扼杀人才的同时,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新时代的干部,从参加公务员考试时起,就把相关的文化知识看成是“应试”的工具,临时抱一下“佛脚”罢了,很少有真正去联系实际理解感悟、融会贯通的,更不要说提升多大的素养。一旦考中,似乎就万事大吉,开始了自己的别样人生。在踏入“仕途”以后,有的人仍然不忘学习,有的人在政策的“逼迫”下学习,有人甚至“躲”学习,不学习。再加上所学习的内容多为专业性较强的科目。至于像“国学”这样的“公共科目”,基本都是将其“束之高阁”,有附庸风雅者,也多将一些国学典籍用以装点“门面”罢了。

  其实,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丰富经验,是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道出了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干部“读书立学”的重要。对于古书典籍的学习运用原则,毛泽东同志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虽说是针对于“丰富的感觉材料”而说的,但对于“国学”的学习也同样实用。清代戴名世也说:“得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举笔为文,洒洒自远。”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从个人利益上讲的;如今,我们可以说“书中自有为官之道,书中自有处世之方”。现在,党员干部学国学已经大势所趋,各级党员干部们应把“国学”的学习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走进国学,并将所学运用到自己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集古今之大成,党员干部从“国学”中修出良好“官德”,在不同的岗位上走出一条“小康”之路,“文化”之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发布人:云天一鹤 发布时间:2019-7-1 23:15 收藏 阅读人次:28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