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党员干部当“弱德”与“群德”齐修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在本家的宗谱里,有一首“字辈”诗,最后两句是“家昌缘祖泽,裕后德为先”。仔细品来,这“裕后德为先”确实是祖宗们很有预见性的告诫。因为许许多多的人,在贫穷中信守道德承诺还容易,一旦物质“富裕”了,地位“提高”了,就很难坚守道德底线。那么,这“德”又涵盖了什么样的内容呢?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来讲,“德”有“弱德”和“群德”之分,但这两种“德”又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崇高的道德体系。

  《道德经》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是古人对“弱德”的通俗诠释。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不难看出,“弱德”其实非常强大。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但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改造自然、改变社会,而死后变得僵硬,但已经与泥土无异,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了;同理,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但有强大的不可阻挡的生命力,而死后变得干硬枯槁,用处无多也!

  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修好自己的“弱德”是至关重要的。正如瓦砾中生长出来的野草,戈壁滩上挺直的白杨,它们不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而是下定决心把自己守住,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能成长。以强凌弱绝不是良好之“德”,在逆境中奋斗才具“弱德”之美。“弱德”不是无为,而是内向修身有所为,外向克己有所不为。党员干部首先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自己境界高远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就会随之而改变,该做的事全心做好,不该做得事坚决不做。守住了这条“底线”,貌似柔弱的自己其实已经储备了强大的力量,会在前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对于“群德”来说,其实就是古人倡导的“博爱”“大爱”。培根说:“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这确实是一种高境界。中国共产党人崇尚的“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精神,其实就是“群德”的具体体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弥留之际悲哀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即将陨落,也不是对子孙的担心,而是对祖国不统一、人民无安宁的无限牵挂。这就是一种“群德”,一种“大爱”。从小处着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何尝不是一种“群德”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种“群德”情怀更是被推崇到了极致。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是对“群德”最生动、最实在、最崇高的诠释。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氛围中,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道德冷漠将会被时代所抛弃,须知,人人见义不为的结果必是人人受损。季羡林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指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就是说,让“群德”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呀!

  “善之汤汤,德之苍苍”,不管是自身力量汇聚的“弱德”,还是“博爱”之下的“群德”,有机结合起来就是人间的“善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在“严私德”上修好自己的“弱德”,内心积蓄起强大的奋进力量;同时,要忠诚于组织,心怀人民,经得住“大德”“公德”的检验。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当“弱德”与“群德”齐修,“小爱”与“大爱”并行,成就无疆的“善德”,走出人生的精彩!
发布人:云天一鹤 发布时间:2019-7-4 23:42 收藏 阅读人次:299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