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初心·使命”大家谈·学习心得

父亲和他那一亩三分地

四川省合江县尧坝镇中心校 王中贵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我的父亲今年72岁,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花白的头发,衰老的容颜,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瘦小的身躯仿佛藏有使不完的劲。我的父亲生于解放前夕,从小命运多舛,刚降临这个世界,我的奶奶就去世了,他是喝别人的奶水长大的。所以,他对家这个概念非常的强烈,一心想拥有一个完整、温暖的家。可以说,父亲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他见证了祖国发展强大的过程,而他的一生,是在党的领导下,是发扬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一生,是发扬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一生。他热爱家乡,故而希望家园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他最大的官职,是在65岁这一年,有幸被村民选为了代表,参与了村社的事务监督和献言献策,动员乡邻打通了老家“最后一公里”公路。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土地是他对未来的希望,土地是他改变命运的源泉,土地是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的通道。在党的领导下,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他通过不断奋斗,书写了自己对土地最朴素的情怀——生命不息,农耕不止,初心不改。

  民以食为天,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源便是土地。热爱土地,根植于每一个农民的心中。有一片自己的土地,让自己能够恣意地在上面耕耘,让家人有饭吃,有衣吃,有住处,是我父亲成家立业后的最大初心。从1978年农村土地责任包产到户开始,他就对自己那片责任田地精耕细作,细心打理。嘴里常念叨的就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田地当中的小石砾,他在耕作中会慢慢剔除,大的土块会锄得很细很细,会把小块田地合并成一大块。如果土地中有大的石头,他会从亲朋好友手中借来铁锤铁钎等工具,利用农闲时间,慢慢地打成石料。后来,干脆自己置办了一套石匠工具,客串起了“石工”工作。别人和家人都不理解他这种行为,认为他傻,耽误了农活和找零用钱的时间,而他也受了妈妈不少埋怨和唠叨,但他依然故我,好多年初衷不改。面对家人的质疑,他却理直气壮地说:“这土地今后就属于我们家的了。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盼头,自己家的东西,当然要认真弄好哦。把石头清理干净,把小的合并成一块大的田地,一个便于干活,一个是把开出来的石料拿来修猪圈、垒石壁、修路,多好啊!你看,我们家以前分的田地不好,尽是小块的,现在合并后,我们也有大田了,让那些人眼气。”你还别说,我们家的猪舍全是石头砌的,房屋周围的小路全是石板路,合并后的田土大块的,羡慕死了周围的邻居。再后来,国家实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不再上缴农税提留什么的,还有种子、化肥补助,我父亲整天脸上都是乐呵呵的,我父亲常念叨:“现在国家政策真好,什么都不用交了,还有补助,自己种来自己得,多安逸哦!退耕还林的实施,我们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父亲也慢慢老了,子女劝他不要再操劳了,他却说:“现在政策这么好,不干怎么行?我不但要努力地干,还要多干,生命不息,农耕不止。干农活习惯了,不觉得累,看着每年秋天黄灿灿的收获,心里就是幸福。”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把邻居家荒芜的田地都种起来,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建一个能遮风挡雨、温暖幸福的家是不变的初衷。虽然没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弘愿,但有“风雨不动安如山”为家人支撑的坚强脊梁。父亲从小的家庭条件不好,很小就参加干农活了。10来岁学会了耕种,14岁就进大山里面跟别人学习制作木桶木盆等手艺,个子又小,砍伐木材等生活让他吃了不少的苦,生活的艰辛,让他挺了过来。他经常引用毛主席说的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大概这就是他一直保持乐观心态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吧。后来,父亲刚成亲,就分了家,两间低矮的茅屋,三两件破旧的家具,望着这一穷二白的家,父亲和妈妈默默相望。那时,他对妈妈说:“我们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一定努力挣钱,一定会修一栋漂漂亮亮的新房。”修房需要的钱不是少数,对于才成家立业的父亲来说,这是一个很大压力,为此,他拼命地外出挣钱存粮,和别人换工,向土地要出路。父亲在他那一亩三分地上,先后进行了种养植:栽桑养蚕,种植柑桔、桃子、梨子、葡萄等水果与杜仲、黄柏等药材,喂养猪牛羊、鸡鸭兔等,虽然规模不大,但父亲勇于尝试,由于缺技术支撑,产业没规模,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最后都没有坚持下去。但不得不说,也体现了父亲穷则思变、不折不挠的精神。后来,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的推广,粮食才慢慢地满仓,直到现在父亲都经常说非常感谢以袁隆平为首的科学家,为中国、为世界解决了温饱问题,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田地有了高产,家里就有了余粮,经济也就慢慢地好转起来,父亲对我们家的茅屋先后进行了四次改建,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其中付出的艰辛,不可道矣。他经常说:“虽然辛苦,但还是感谢党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有了过上了好生活。10余年的积蓄修了新家,让家人有一个温暖的家,是我的责任。”正应了诗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勤俭节约,致富是父亲不变的初心。他经常教导我们说:“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去劳动,去创造。不干就什么都没有,别人是不会随便拿给你的。求人不如靠已。”小时候鼓励我们要多读书,长大成才,因为说不出知识改变命运等大道理,他就会说:“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只要你们读得,再苦再累,我们也要送你们上学。”随着我们兄弟姐妹的长大,家庭的开支也多了起来,父亲就会经常教育我们:好钢要用到刀刃,钱要用到该用的地方。有时候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如何让这片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找到一条致富的路送我们读书呢?父亲在赶集时发现相邻的两个场镇没有多少蔬菜卖,虽然离家有七、八里路远,但种植蔬菜变卖会是不错的经济来源。就这样,父母起早贪黑,二十余年如一日,为了抢一个好的摊位,可以说是顶着星辰,打着电筒,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我们家那时种的菜在周围邻里很有名,菜也非常新鲜嫩绿,没有打农药,一到集市,是卖得最好的,而且很早就收摊了。看到了我们家慢慢富裕起来,周围的乡邻纷纷做起这份“兼职的菜农”。即使到如今,父母老了,背不动了,腿脚也不便利了,但还是没有丢掉“菜农”这份光荣的职业,因为他觉得自己没等没靠没要,劳动致富最光荣就成了他的口头禅。

  父亲的一生,不懂修身齐家平天下,没有伟大的理想抱负,也没有傲人的业绩,更没显赫的地位,只有的是他那老实本分的本质里面,有一种不屈服于命运,执著、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担当的精神,支撑着他书写着中国式农民特有的家国情怀。父亲老了,但像父亲那样许许多多和他那一亩三分地故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改革的浪潮下,还将继续续写下去。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只有在这片土地上,热爱故土才是中国人民永远传唱经久不衰的歌!只有在这片土地上,幸福家园才是中国人民永恒的话题!只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奋斗才是中国人民永远的初心!
发布人:12371网友by4fz3 发布时间:2019-7-19 18:08 收藏 阅读人次:1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