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品红色家书 承初心使命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经济发展支部 刘文兰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来,收听了江苏新闻广播的“初心·红色家书”系列广播,一封封不同时期优秀革命先辈的红色家书,听罢有潸然泪下的感动,更有对于“不忘初心”的进一步感悟。

  “七十八小时的行程,我睡了三十六小时,当不算少了。这是你最开心的事,特此告你。”这是1950年1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同苏联政府谈判,在列车上写给邓颖超的家书。总理常年操劳国事,日理万机,睡眠时间成了邓颖超特别牵挂的事情。这次出访,难得有时间在列车上多休息一会,总理竟像报告喜讯一般告诉妻子。这封舟车劳顿间书写的家书,这段轻快的话语,再现了我们的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形象。

  “过哈尔滨后,北满高原,气候转暖,且未下雪,于今春生产,恐大有影响。” 字里行间体现了总理时时心系群众,始终牵挂基层生产作业和经济发展的爱民情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年少时立下的宏伟志向,无论是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还是建国后曲折发展的探索年代,他的一生始终不忘初心,践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责任和使命。

  “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这是1928年5月,时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的史砚芬被国民党抓捕后在狱中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被捕后的史砚芬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毫不动摇。这封诀别信的背后,是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魄,是对革命无比忠贞的品格,是坚信革命必胜正义必胜的信念。英雄已逝,留存至今的诀别信传承着这位年轻革命者不息的革命精神和崇高信仰。

  “我的志愿早已决定了,我之决志进军队是由于目睹各处工人被军阀无理的压迫,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俞秀松在加入讨伐陈炯明的北伐军时写给父母的家书。他的父亲是晚清秀才,思想开明,主张新文化救国救民,母亲贤惠淑德,从小教育他积善积德,俞秀松自小就立志做利国利民之人。家书中,他怒斥了反动军阀祸国殃民的行径,抒发了自己打倒军阀、解救人民的崇高理想和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他的一生也是这样践行的,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

  品味红色家书,有心灵的震撼,更有灵魂的洗涤。在宏大的历史烟云里,革命前辈们为了家国理想而熬更守夜甚至不惜抛头颅撒热血,其胸襟之广阔、家国之大爱,生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的我们除了深深的感激,更应坚定地接过这一棒,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因为人生的信仰从来都不是虚空之物,它是生活和事业奋斗的核心力量。时时审视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不改初心,兢兢业业,才能不负韶华,不负和平年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发一缕光散一份热!
发布人:青城秀水 发布时间:2019-7-22 09:54 收藏 阅读人次:17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