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调研切勿“纸对纸”更需“面对面”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钟晓林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调研的目的了解问题、摸清态势后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寻求创新性有益性思维模式、进而解决问题推广经验。实践中有的调研太重调研报告而不是问题解决,太重领导印象而不是群众论断,太重自我研究而不是集体智慧,调研成果出炉后,不敢回炉,不作回应,不重通气,俨然将实际研究演变成纯粹的“理论式调研”“作秀式调研”,形如工作中的“行尸走肉”最缺乏对实践运用的面对面“拷问”。

  调研前打招呼,调研时翻几篇材料、搞几次座谈、闭门造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调研后简单拼凑引用、套上冠冕堂皇的建议措施,只为博得领导的认可肯定。目前,调研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部分干部倾向于唯上不唯下,偏向于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探究而不是群众的立场。工作中“拍拍照、敲敲字、直接要”的形式主义似乎成了习惯,倾向于不分情况地“照搬挪用”却不善于“刨根问底”,这样得出的调研成果自然“走形变样”,群众看起来难以接受,成果应用频频遭遇“此路不通”的尴尬境地。

  让理论与理论“争论”挖出调研“真理”。收集材料、交流座谈是调研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绝不是单方面地给予、分享,而是需要互相的“争执”“辩论”和探讨,方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直指调研的根本。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止于看材料、听汇报、取数据,更多需要我们对数据资料做法“刨根问底”把握其中的命脉之理,吸收、借鉴有益做法为我所用。而且,调研思路还应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更需具备特殊性、地域性,我们要善于多角度多方面去审视数据案例、去深挖细究。比如:对于调研中谈到的优益经验做法,要立足本地情况进行分析、借鉴,切勿“囫囵吞枣”式全盘接受。对于数据案例,不能仅仅局限于近几年,要多追问过去五年十年,甚至整个省市县的发展理念、思路,从中细挖、深掘其中之道,为调研报告提供充足理论素材。

  让理论与实践“碰面”擦出调研“真言”。“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调研不可取,调查研究也最忌“以理论造理论”,闭门造车式论证、研究。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调查研究更需要从实践中探索、检验。在掌握第一手“理论”资料后要善于去倾听基层一线的声音,抓住人民矛盾焦点、工作痛点难点、问题缺口破点等。比如,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蹲点式”调研,不预约、不指定,约谈相关单位,召开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交流,线上线下收集、问询群众的意见想法。同时,还可以请第三方机构监测某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推进难点、发展瓶颈,站在群众视角去跟踪百姓诉求、意见和想法,为调查研究配套实践素材。

  让成果与基层“会面”收获调研“真知”。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调研成果绝不仅仅是请领导批示、找报刊发表、送上级评奖,更关键的是对问题的解决、顺应群众期盼、推动工作开展。拿出调研成果去与基层“会面”,既征得基层干部意见又收集群众看法,既注重听顺耳之言又在意反对之声,让调研成果在实践中受到拷问与检验。实际情况变化无穷,矛盾问题层见叠出,只有及时将调研成果晒在基层工作面前、摆到群众现实生活中,才能让空、虚、假的东西露出原形,从而增强调研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精准性,让调研成果经得起历史、群众和实践的检验。

  只是为了调研而做的调研,仅仅止于“纸对纸”的闭门造车式调查研究,不过是在玩一个不用思考、不会思考只会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的“文字游戏”,对工作、对基层、对百姓无一益处。思考、论证、检验是调研的根本要素,更是每一位调研人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警惕纸对纸式浅尝辄止的调查研究,鼓励面对面式深入挖掘的潜心调研,让调研真正成为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助推器。
发布人:岩缝小墨兰 发布时间:2019-7-23 12:47 收藏 阅读人次:356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