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期待更多的“兰桐花开”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广播电视台 王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由孙滔执导,闫学晶等领衔主演的农村剧《兰桐花开》正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热播。该剧以河南兰考地区农民生活四十年的变迁为主线,讲述了豫东兰桐县后牛村自七十年代末的一穷二白,经过党和政府的扶植,村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到如今摘掉贫困帽子,家家富足的故事。

  通过奋斗,后牛村摆脱了贫困,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实现全面小康,对象承诺,需要更多的“兰桐花开”。如何实现更多的“兰桐花开”呢?

  期待更多的“兰桐花开”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群众力量。“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组织、团结带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强大合力,打赢这场硬仗。同时,要按照党的决策部署推进工作,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促脱贫,精准发力、集中攻坚,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待更多的“兰桐花开”要坚持思想扶贫,扶智更要扶志。“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俗话说,人穷志短,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物质决定意识,一是反作用于物质,这充分说明了思想意识的重要性。扶贫工作根本在于人,但如果主体都缺乏信念,不在状态,怎能让其实现脱贫。扶贫要从思想观念上、文化知识上发力,切实增强贫困户的脱贫“内动力”,变“人穷志短”为“人穷志不短”,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增强信心和斗志,为实现全面小康不懈奋斗。

  期待更多的“兰桐花开”要坚持久久为功,量变引起质变。习近平说:“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摆脱贫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有一股韧劲,拿出艰苦奋斗、埋头实干、攻坚克难的精神,弘扬敢于创新、敢啃硬骨头、敢于壮士断腕的精神,不断的努力实干,由量变引起质变。拿出愚公移山的干劲和斗志,把脱贫攻坚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攻坚任务紧紧抓在手上。咬定目标不放松,想实招,出实招,破难题,不畏困难,躬身实干,久久为功,最终打赢扶贫攻坚战。

  期待更多的“兰桐花开”要坚持深入基层,田间地头调研。“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近年来,脱贫攻坚成为举国上下最受瞩目的重大工程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基层考察调研,调研版图极广。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人口素质、优势产业、地理位置等不尽相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党员干部不能搞“一刀切”,要深入调研了解,掌握贫困地区的详实资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户制宜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而不是靠“脑袋一热”,随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扶贫。同时,要从群众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才能让扶贫措施落到心坎上,才能真正改变困难群众的贫困面貌,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实现“兰桐花开”。

  王大翠代表兰桐在人民大会堂演唱的歌曲《兰桐花开》依旧久久回荡,而在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更多的“兰桐花开”将响彻中华大地!
发布人:王刚 发布时间:2019-8-14 08:27 收藏 阅读人次:377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