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吃”出来的时代记忆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委组织部 何乃林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民以食为天,一粒米一滴油都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日三餐浸润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吃不饱”到“吃饱”,从“吃饱”到“吃好”,从“吃好”再到“吃健康”,饮食上的变迁印证着百姓生活逐渐走向小康的幸福脚步,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虽然自己是一名“90后”,没有经历过上世纪筚路蓝缕的艰苦岁月,但从家中留存的一些老物件以及祖辈父辈的口耳相传中也能体会到时代的沧桑和社会的发展。

  爷爷:“能吃饱就行了”——几张粮票勾起的回忆

  家里收藏了几张粮票,是爷爷留下来的。我曾经问爷爷粮票是干什么用的,爷爷说:“我们那时候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就连火柴、做衣裳用的棉线这样针头线脑的日杂用品都得凭票购买,逢年过节买东西就得天不亮去排队,迟了就没有了。”想起以前的艰苦岁月,爷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说:“以前就图个能吃饱就行了,平时高粱面、玉米面这样的粗粮都定量,过年时才供应豆腐两块半、猪肉一斤,吃顿带肉的饺子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哪能想到现在顿顿有肉吃”。上学之后我明白了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处于一穷二白的时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口分配,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城市居民每户一个购粮本,上面确定人数、购粮时间以及每月的购买明细。现在粮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曾经影响几代人的粮票也逐渐被遗忘,这就是国家发展的成果。

  父亲:“在家吃多便宜”——下一次馆子娶个媳妇

  父母上世纪80年代末结婚,那时候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站、食品站、供销社都已纷纷解体,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市场上的农产品变得丰富了,流通的农贸市场应运而生,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家里餐桌上的饭菜品种也更加丰富,不仅能吃上肉,甚至三菜一汤都成为家常便饭,但那时候吃饭还大多在家里,下馆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父亲总是有些“骄傲”地对我说,“你妈是我下馆子用一顿饭钱娶回家的”。原来父亲是通过别人介绍认识的母亲,第一次见面时就相中了,父亲嘴笨,不善言谈。快到中午的时候,媒人给我父亲使眼色,意思是带着我妈出去吃个饭。我爸憨厚地说:“在家吃多便宜,下馆子多贵”,就是这句话把我妈气得这门亲事差点没成。后来经不起媒人的劝说,父亲总算带母亲下馆子吃了一顿饭,而且还足足点了四个菜,花了好几十块钱,心疼了好几个月。原来那是父亲第一次下馆子,不想带母亲去不仅因为怕贵,但更多的是怕出丑。但就是那次下馆子后,两个人确定了终身大事,于是父亲总是说,“那次下馆子值了”。

  母亲:“多吃点青菜”——不再往我碗里夹肉

  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注重饮食健康,生活水平的高低标准再也不是大鱼大肉所判定的,人们开始学习养生,不单要吃饱吃好,科学健康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一度让人们吃得发愁,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又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价格也不断逆袭,超过了大米白面,有的甚至还翻了好几倍,还有的成了亲朋相互馈赠的礼品。我记得小时候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给我碗里夹肉,说“多吃点肉,这个有营养”,而现在,吃饭时母亲又说,“少吃点肉,多吃点青菜,这个健康”。人们在21世纪后的饮食也变得越来越挑剔,水果要吃当季的,蔬菜要吃新鲜的,鸡鸭鱼肉要吃活蹦乱跳的,吃面食要吃粗粮……从母亲餐桌上给我夹菜的变化中,我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

  妻子:“今天不做饭了吧”——网上点餐成为新时尚

  如今,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快捷,餐饮行业也插上了信息科技的翅膀,出去吃饭不仅成为常态,网上订餐更是成为时尚。我和妻子两人平日工作都挺忙,有时晚上下班不想做饭也不想出去,于是“要不今天不做饭了,点外卖吧”这句话就成为我跟妻子之间“偷懒”的惯用语。妻子还喜欢吃水果,这两年的口味也是越来越刁钻,西瓜喜欢宁夏西瓜、梨子喜欢宁夏小香梨,之前这种外地的水果都比较贵,妻子心疼钱买得比较少。但最近我发现家里经常有这些水果,我揶揄道,“怎么不过日子了买这么贵的水果?”妻子说这些水果也不贵,都是团购的,和普通水果一个价,而且还能免配送费呢……原来网络的发展更是让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美食离我们只有“一指之遥”,手指一动美食即送上门。

  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仅是沧海一粟,但对于祖国的发展来说越是日新月异。“吃”的记忆成了历史符号,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也转变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如今的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但却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中国梦中砥砺前行。

发布人:岚组轩 发布时间:2019-8-15 11:03 收藏 阅读人次:78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