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姥姥家的老灶台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相公街道办事处 杨晓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姥姥老了,十年前腿就患了严重类风湿,走路需要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经常单坐在门口的大高椅上,望着村外的小路一看就是一整天。家里的小鸡小鸭不喂了,院头的菜园果园不种了,但唯独屋北那口老灶台——几十年的老伙计,她放不下闲不了,就是动一动歇三下也坚持着每天用它下个面条、煮个稀饭。

  也不是什么特殊的灶台,就是经年累月地用,时间长了,沾染了岁月的烟火气,浸满了家的温情,也见证了祖孙三代的成长,变成了姥姥难以分割的一部分。那个灶台,就是农村常见的用土泥垒成的地灶,外边方方正正泥墩子,里面掏出空间留作烧火、透气,灶台上面是一口大大的黑铁锅,配着一张大锅盖,成人需张开两条胳膊才能握住锅把柄。地灶右边是风箱,做饭时孩子们就愿意凑在附近,“呼啦呼啦”地帮着拉风箱,柴火在灶里灼灼烧着,孩子们小眼睛盯着大铁锅里的饭菜,张着嘴巴数着数等着上桌吃饭。

  姥姥是个苦命的人,也是个有福的人。小的时候父母双亡,半大的孩子带着幼妹讨生活,平日里饥一顿饱一顿,单凭着给人帮农活、做杂活挣点儿饭吃,没有固定住处,自然也没有像样的锅灶碗盘,她就捡点儿碎石块垒成个歪歪斜斜的灶台,用枯叶树枝点火,拿人家不用的破锅勉强煮个野菜粥过活。姥姥说,那时候人人都很乐观,也没想着要什么,就觉得能有的吃、填饱肚子就很不错了。

  后来国家给分了土地,她组建了家庭,盖起了不大但温馨的新屋,也支起了一口灶。刚开始没打算打这么大的灶,但姥姥心里有点儿执念,以前就很羡慕别人家的大灶大锅,觉得这象征着饭做得多,人吃得饱,日子过得舒服,是个好预示,自从盖了房子便一直心心念念也有个大灶台。

  于是,老家里的大灶台支起来了,用的当时最好的料,花了好几天慢慢造出来的。从开始用的那天起,一日三餐,寒来暑往,姥姥总是美滋滋的站在灶台前,麻利地用抹布擦好每一个角落,用刷子、清水涮好铁锅,架上柴火,拉动着风箱,不时擦拭着脸上的汗水,却像在加工着最完美的工艺品,不论是烤红薯、蒸馒头、煮稀饭,还是炒野菜、鸡蛋汤,做的是最平常不过的家常饭,但一家人吃得高兴,连碗底都舔得干干净净。

  妈妈说她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逢年过节,到了喜庆日子,家里都会包饺子、炒鸡。用肥猪肉活好的饺子馅晶莹莹发光,配上难得一吃的面粉,放在大锅里煮,随着沸腾的水汽氤氲,饺子们胖乎乎圆滚滚,捞出来每个人只能分得小半碗,烫着嘴但吃得暖乎乎;炒鸡就更香了,剁成块的鸡肉放在酱油、料酒里腌制,把猪大油倒进大锅里,滋啦生烟,冒出喷鼻的香气,再把鸡肉如数倒入铁锅不断翻炒,加上辣椒面、花椒,炒出来就是农村柴火老灶独到的好味道。这是幸福的味道,是孩子简单又单纯的渴盼,是母亲质朴又真挚的满足,也是大环境下一个普通家庭幸福时刻的缩影。

  日子越过越好,姥姥也逐渐老了,眼睛花了,手抖了,腿也不利索,走不动路需要拄着拐杖,做起饭来很不容易。子女们顾念母亲身体不好,将老人家接到城里住,牛奶、钙片补着,海鲜、牛羊肉供着,不让干一点儿重活。但是姥姥待不住,没过半年就想着回老家,回那个山路坑坑洼洼,屋里只有台老彩电,吃饭只有米面的老家,她说,那是她的根。

  我想,还有一部分是她想她的老灶台了,从年轻力壮到垂垂老矣,老灶台是她相伴多年的老伙计了。这几十年,不管日子过得多么困难,生活上有哪些委屈和无助,站到灶台,在炉膛里点上柴火,看着跳跃的火焰,翻动的饭菜,闻到满满的饭菜香,然后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边聊边吃,就让她觉得轻松,觉得快乐,觉得生活可期待,好日子还在后头。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老灶台见证了几十年来生活水平的提升,从野草充饥到地瓜土豆再到鸡鸭鱼肉,饭菜上的富足侧面反映了百姓生活富裕、日子美满。但屋北的老灶台还是原来的老样子,仍供着家里的一日三餐,就像艰苦朴素的中国人始终如一地秉持着踏实做事、诚恳做人的品质,热爱生活,懂得珍惜。
发布人:自在随心小小鱼 发布时间:2019-8-22 15:37 收藏 阅读人次:34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