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初心·使命”大家谈·学习心得

春风又绿“八步沙”——“六老汉”的初心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委组织部 徐琛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八步沙林场,听取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他说:“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寸草不生、狂沙肆虐,沙魔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当地六位年龄加在一起近300岁的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一直坚持38年,如今,“六老汉”只剩两位在世,“六兄弟”接过父辈治沙的铁锹,“六老汉”的孙辈也加入治沙队伍,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六老汉”三代人不忘初心,让“绿洲梦”在大漠深处开花结果。

  不忘初心就是迎难而上、逆沙前行的信念。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当初沙丘向着村庄跑,每年逼近七八米,压田地,埋庄稼,“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1981年古浪县对八步沙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政策。但是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政府的补贴,不知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政策出台后,应者寥寥。但是就是有六位当过大队支书或生产队干部的农民,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但是他们的决定不仅被外人当做是精神有问题,甚至家人也不理解,冷嘲热讽少不了。但是“六老汉”毅然决然地卷起铺盖、背着干粮,走进了沙漠深处。逆沙前行的英雄,怀揣着“绿洲梦”,“敢把沙漠变绿洲”的信念让他们迎难而上。

  不忘初心就是克服困难、永不言弃的坚守。“六老汉”跑遍林场,树苗不够的问题无法解决,他们就在自家承包地上种上了树苗。到了来年春天,本来七成树苗成活率,几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树苗连三成都不到。造林不见林没有让“六老汉”灰心,他们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成活率得以提高。沙漠离家远,为了省时间,“六老汉”吃住都在八步沙。面粉、干馍馍和酸菜就是食粮;沙地上挖一个深坑,上面用木棍撑起来,再盖一帘茅草就是住处。沙漠里栽树,三分种、七分管,管护是重中之重。八步沙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曾集体植过树,因无人管护,放牧和割草让这些努力前功尽弃,为了看护树草,他们几乎整宿不睡觉,甚至很多天顾不上回家。永不言弃的英雄,能够克服困难,初心的坚守让他们书写了“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不忘初心就是感染带动、薪火相承的传递。组建林场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昏倒在树坑旁的贺发林,被确诊为肝硬化晚期,弥留之际,他对儿子贺中强说:“娃娃,爹这一辈子没啥留给你的,这一摊子树,你去种吧。”现任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当年在土门供销社上班,端的是“铁饭碗”,父亲郭朝明“逼”着回家治沙,他一度“身在曹营心在汉”。直到1993年“5·5”沙暴才让他们坚定决心。那场沙暴造成了85人死亡,264人受伤,31人失踪,罹难者中有23名古浪县的小学生。意识到连自己孩子都保护不了,他们毅然接过了父辈治沙的接力棒。正是这份坚守,感染了周边越来越多群众共同参与治沙造林,治沙重点也转向远离八步沙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治理完成后,又继续向距离八步沙80公里的北部沙区进发,开始治理那里的15.7万亩荒漠。2018年八步沙的群众开始种植肉苁蓉、枸杞和红枣,贫困移民增收超过300万元。薪火相承的英雄,不断壮大治沙队伍,初心的传递让他们感染带动越来越多的身边人。

  “六老汉”的“绿洲梦”就像是“中国梦”一个缩影,映射了中国人民的怀揣的梦想和顽强的奋斗。只要我们不忘初心、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代代传承,就一定能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发布人:dameihj 发布时间:2019-8-29 09:39 收藏 阅读人次:16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