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想担当 有“前提”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 徐浩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担当”出于《朱子语类》卷八七:“岂不可出来为他担当一家事?”现代汉语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新时代呼唤新担当。特别是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以来,“担当”一词更是成为广大干群以及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担当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所需,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所需,是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突出矛盾问题所需。因此说,“担当”并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的问题。

  担当要有“勇气”。这是第一个前提条件,即“敢不敢”的问题。无论是在古语还是现代汉语的语境下,能够匹配“担当”的问题都绝对不是小问题。尤其是在党和国家利益面前,担当者所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往往都是重大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用“五个敢于”阐述了敢于担当的重大意义,即“敢于担当,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敢于担当是一种勇气,但绝不是一腔热血,不是逞强好胜,不是盲目冲动,更不是个人风头主义。“敢于”不仅意味着艰辛与付出,更预示着风险和挑战,甚至是要做好随时牺牲奉献的准备。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立下决心,敢于坚定地迈开第一步,才能真正找寻到信仰的力量,把理想一点点地变成现实。

  担当要有“情怀”。这是第二个前提条件,即“愿不愿”的问题。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急难险重的大项任务面前、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担当。革命先烈夏明翰临刑前喊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担当。这种担当,是至高无上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从中央军委办公厅主动申请下到基层工作,就是因为他在陕北7年的知青经历,使他忘不了农民的艰辛和农村的一切。强烈的家国情怀让他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远方贫困的沟壑与山岭。情怀是什么?情怀是人生的一种追求,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担当的显现。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访问意大利期间发表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重要讲话。短短八字,情真意切、直抒胸臆、格局宏大,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随时准备为人民付出一切、为人民贡献一切、为人民牺牲一切的奉献情怀。因此,想担当必须要有情怀。

  担当要有“本领”。这是第三个前提条件,即“能不能”的问题。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但最能体现担当最需要担当的往往都是复杂艰巨和充满挑战的,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可预测或者不可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要求,并重点从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等8个方面进行部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党的执政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增强本领才能更加激发敢于担当、愿意担当的底气和勇气。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必须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让新时代中国发展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9-9-3 06:20 收藏 阅读人次:23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