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小山村的幸福生活

山西省武乡县委组织部 连娅琴 曹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小山村的幸福生活
——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龙湍村党支部赵江平

  初秋时节,遍地金黄,硕果累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老支书郝贵田坐在大树下乘凉,回想起这里曾经沟壑纵横、陡峭不平、交通闭塞,村民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穷苦日子,今昔对比恍如隔世。气派的门楼、亮丽的新房、宽阔的道路,一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一边发展多元产业,今日,正向着打造乡村振兴的“龙湍样板”新目标奋进。在这片黄土地上,武乡县蟠龙镇龙湍村党支部赵江平带领全村老少挥洒汗水、燃烧激情,凭借愚公移山的勇气,大力发展农业、改造基础设施、搞村办企业,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进着。

  农业发展由单一到多元

  一路顺着地势忽而上冲忽而下俯,沿途成片成片的核桃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随风轻轻晃动。“以前这里都是荒地,现已发展成700余亩核桃树,不容易呐。”赵江平边走边感慨道,“过去,村里经济基础差,农民收入低,不少村民都外出务工,大部分耕地、山林荒废。”全村老少齐上阵,辟林为田,开山种粮,凭着埋头苦干迎来了大丰收,粮食产量达到二三十万斤,吃不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湍人也逐渐明白,这种单一的、低水平的农业结构,不仅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还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面对双重瓶颈,老支书郝贵田和现任村支书赵江平立下豪情壮志,下大力气在土地上做文章,经过土地整改,小块变大块、高地变平地、荒地变耕地,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变单一传统的玉米种植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目前,全村发展种植80亩油用牡丹、700亩核桃树经济林、700亩无公害有机小米、50亩苦参中药材,获得了良好效益。

  破除桎梏联通山外

  “到县城只能步行到8里地外的大有乡李峪村坐车。”“有时候吃的是雨水。”“屋里漆黑一团才点起煤油灯”……赵江平回忆起当年的日子这样说道。当年,龙湍村山高涧陡、土地瘠薄、缺水没电,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相对恶劣。难道龙湍村就是世代受穷的命?赵江平不甘心、不示弱,多次外出考察,外面的精彩与村里的落后对比鲜明,深深刺痛了他:贫苦的生活不能代代相传,豁上命也要改变龙湍!回来之后,赵江平带领村民架电、修路、引水、植树……全村人迈开了追求新生活的步伐。1983年,李祥路通车。1998年,全村接通了自来水。2000年,全村互联网实现了全覆盖。2018年,全村通动力电、户户通电率达到100%。2018年,实施“煤改电”工程,改造农户142户。

  奋力奔跑逐梦前行

  水、电、路、网的接通,彻底改变着这个小山村,富裕起来的龙湍村看到外面的广阔天地,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有的在县城买了房和车,一部分思想活跃、敢闯敢干的村民在村里新建了扶贫车间、老油坊、酿酒厂、肉鸡养殖场等企业,壮大村级经济,带动农户增收,相继修建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红白理事会、周转房等民生工程,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经济发展起来了,提升人居环境迫在眉睫。支村“两委”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硬化村内主道路、完善通组公路,修建防护墙,布置文化宣传墙、粉刷墙面、修建垃圾池,使龙湍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绕过村委会后一路爬坡向上,眼前的乡村记忆馆充满了历史气息,走进老油坊、农耕室、器具室,一件件老农具、老物件,这些昔日的生产生活用品,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龙湍村曾经的过往。这些藏品,不仅留住了乡愁记忆,延续了历史文脉,更为群众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为了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出“彩”,龙湍村逐步修缮文化剧场、修建文化活动广场,传统的文化踩高跷、旱船表演,定期开展文艺演出,借助文化书屋平台,让村民实现了锻炼有去处、求知有阵地、娱乐有场所,共享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我们计划将三官庙、酿酒厂、乡村记忆馆、核桃采摘园打造成精品,倾力发展乡村旅游。”谈到未来,赵江平语气坚定、充满憧憬。
发布人:小丫丫0926 发布时间:2019-9-4 09:34 收藏 阅读人次:646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