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那些年“蹲”过的书店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委组织部 王攀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要汲取书籍的“营养”,去书店是一个绝佳的选择。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似乎“逛书店”已经成了过去式,但我却一直都有逛书店的习惯。从家乡场镇的书屋到大学边上的书店再到工作地的“新华文轩”,都有着我“蹲”点看书的身影。

  “小人书”浸润童年的梦

  如今想再找一本小人书已经很难了,但在儿时,那五颜六色的“小人书”册子却是最受小孩子欢迎的。记得儿时老家场镇上只有一家姑且能称之为书屋的店面——因为老板同时还出售着各种蔬菜种子。老板经常把一些畅销的连环画小人书放在书店外边的货摊上,有时候和蔬菜种子的袋子混在一起,就愈发显得颜色鲜艳了。那时候大人们定不会让买那些小人书的,很多时候只能在买文具的时候偷偷瞄上几眼。好在家里种大棚蔬菜,经常要向老板购种子,一来二去熟络了,父母在赶集时就会把我一个人留在书店一段时间。这个时候,世界就被满眼的连环画小人书占据了。我于是蹲在书店的一角,完全陶醉在生动的故事情节里,生怕被别人打扰。从《哆啦A梦》《老夫子》到《水浒传》《西游记》到金庸的很多武侠作品,这些小册子伴随着我走过了童年,也点缀了童年的幻梦。

  “辅导书”点亮求学的路

  “辅导书”一定是每位家长都会甘愿为孩子掏腰包的一类书了。我的高中是在镇上的中学度过的,那时候,小镇上终于有了一家“新华书店”,装潢明亮,书香四溢。因为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我只能利用每周日下午的半天假期才能到书店里去逛逛。告别了童年那些“幼稚”的小人书,迎来了花季雨季的各种“辅导书”。一直有“书非借不能读”的说法,花钱买回去的书,往往很少仔细研读。于是我就会把宝贵的半天时间用在“泡”书店里,由于辅导书大多是用来卖的,包装精细不能随意撕开,我便只能到存放二手书和杂志的一角蹲着,拿出随身带着的笔和本子,把一些有用的信息一一记下,有的时候,那些“前辈们”留有笔记的辅导书,反而是最难得的“食粮”,反复咀嚼,意犹未尽。“二手杂志”显然算不得辅导书,但是像《读者》《演讲与口才》《意林》等可读性极高的杂志却总能在高强度的学习之余激起思想的共鸣。知识永不会过时,我深信。

  “读名著”打开阅读之窗

  不论在哪个书店里,“世界名著”“近(现)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必有一“架”之地。大学的校园里,图书馆和书店是打发时间的好地方。我就读的大学里,宿舍楼下边就有一个很是迷你的书屋,当然也很“迷我”。虽然当时数字阅读已经兴起,但我还是偏爱“纸质”阅读,大概是因为一本纸质书籍打开的时候,总有一股令人着迷的“香气”吧。当时正是网络小说盛行之时,我却赶不上这种新潮,依旧喜欢在书店或者图书馆里,捧着感兴趣的书,徜徉在溢着书香的空气里。因为学业上的压力相对较小,那时候读的书便“杂”起来,从古代文学到近现代文学再到当代文学,从国内到国外,从言情、武侠到科幻,不少名著都会品读一番。一本好书能一口气读完是一种享受,有时候竟能生出一种“饱腹”的感觉,正应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工作之后,在旅行的列车铺位上、在野外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在老家的阁楼中,只要有一本好书在手,时光就变得美好起来。阅读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习惯。

  “新思想”融入生活之中

  如今,随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组工干部,“理论学习”也就成了必修课。于是,去书店的时候,除了会看看近期有哪些热门新书上市之外,也会找一些对工作有帮助的理论书籍来阅读。工作的地方有一处“新华文轩”,地方不大,书籍的种类却特别多,加之隔壁还有一家奶茶店,在周末的午后,买上一份饮品,然后坐在书店里静静阅读,简直是一种享受。记得在这个书店买的第一本书就是《习近平用典》,26万字,135则历史典故,分敬民、为政、立德、修身、任贤、天下、信念、法治等13个篇章,一个个的“旧故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下,被赋予了“新活力”。这本书在购买后的几年里翻阅频率很高,特别是在写一些材料的时候,定会从里面找到些灵感。一本好书,会是一个陪伴成长的朋友,也会是能攻坚克难的“武器”。这几年来,一方面因工作需求,一方面也是想充实提升“武器库”,我先后买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新时代面对面》《苦难辉煌》等十余本书籍。平时和朋友交流时不经意提及这些书里的一些经典论述时,我忽然发现,“新思想新理论”已渐渐融入了生活之中。


发布人:23克拉 发布时间:2019-9-9 09:17 收藏 阅读人次:8254

我要留言

1徐榛发布时间:2020-3-19 18:12

我也买一本《习近平用典》,充实我的“武器库”。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