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三代人的童年故事 见证70载岁月变迁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 布衣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我的父亲出生于1949年,70载的岁月承载了太多的故事,70年的岁月里,他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父亲的前半生故事我来不及参与,几乎是在母亲和邻居的口中听说的,父亲后半生的故事,却是在我的眼睛里慢慢沉淀下来的。也许源于成长的经历,父亲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我读书的岁月里几乎从不曾看见父亲发自内心的笑过,如今每次回家看望父亲或者父亲来看我,总是笑眯眯的,声音也无比响亮,我一度不曾明白,这个“小老头”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底气,这么能言会道了?

  (一)父亲的童年

  父亲在三四岁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爷爷娶给父亲找了一个后妈,后妈带着和前夫生的2个孩子,在几年时间里又给父亲添了3个弟弟妹妹。从那时起,父亲从未吃饱过一顿饭,后妈总让父亲出去干活,他看着一家人有说有笑,弟妹们有饭吃,可是每每轮到他扯完猪草、放牛回家,锅里连米汤都没有了。

  父亲9岁那年,一个人躲在老屋里呜呜呜的哭泣,饿了三天三夜的父亲,在奄奄一息的那刻,被隔壁的幺爷救了。“孩子,无论再苦,也要活下去!好死不如赖活着!”幺爷说。父亲给爷爷提出要自己单独过,他想,家里的活总也是自己干的,好歹一个人拿块地,种了总还能有碗稀饭果腹。爷爷同意了,不过却要父亲养三个弟弟妹妹。

  这个9岁的孩子,眼里带着倔强,从此一个人挑着菜早出晚归到街上卖,一个人不眠昼夜的在地里耕种。即便大冬天里也可以看到一个衣衫单薄,光着脚丫的男孩在村子里行色匆匆……父亲,在艰难岁月中一步步长大,没有父母帮助的他学会了自立和独自生活;没有读过一天书的他却学会算账、记账;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日子里,父亲用他的大脚丈量了成都的东南西北,对于大城小巷他如数家珍。他的童年在寂寞和倔强中孤独展开,如今,父亲手上和脚上的老茧,是抹也抹不去的岁月痕迹,更是对人生经历的积淀和诉说。

  (二)我的童年

  父亲32岁的时候,我才诞生在这个贫穷的家庭。母亲说:“结婚时外婆家也没钱置办嫁妆,扯了块的确良布都很感激父母了。到了父亲家里,除了三间草房,什么都没有!就连生了我想吃碗面都难!”那时,父母要供养爷爷还有三个兄妹,从地里刨出的钱实难支撑这一家子的开销。等到有了我,父亲便狠了狠心,外出拜师学艺当了泥水匠,从此早出晚归,家里的庄稼和家务也就只母亲一人支撑。

  我小时候没人带,母亲总是胸前捆着我,背后背着箩筐跪在地上扯猪草;或者把我装在箩筐里放在田野边,月光撒在水田里,明晃晃地照亮了母亲弯着的腰;家里的钱只够买一只小猪仔的时候,父亲就会带上我以便回来的路上一边装猪一边装我,好让自行车保持平衡……5岁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因没钱导致救治不及时,从此落下病根,每天吃药打针,让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那时,小学的学费不过5块钱,也是母亲到左邻右舍央求借来的;每每到了冬天家里便再也没有可下饭的菜,所以那时放学便提了蓝子到村里转悠,看着哪家不要的花菜头,便削了皮当泡菜;如果看见哪家人挖了藕等别人洗完收工,便借着月色到池塘里摸,看有没有“漏网之藕”……待到我7、8岁时,依然病恹恹的,但看着父母实在辛苦,便央了父母买了兔子、鹅来养。每每上学时从家里找一个大蛇皮口袋,等放学了便一边走一边扯兔草、鹅草。

  那时,农村一到晚上就老停电,母亲为了省下煤油让我能好好写作业,总是将灯芯搓细挑短;家里炒菜常常都是辣锅菜(就是没有任何油炒出来的菜),为了能让我多吃点饭,母亲总是单独给我放点油小炒一下。那时,好不容易跟了父亲上街,想要吃块糖,父亲却总问:“吃花椒吗?吃盐吗?……”待到我摇头,父亲便说:“乖孩子,什么都不吃,我们就回家了!”

  待到我快上初中时,家里的三间茅草房变成了小平房,下雨的时候再也没有大盆小盆接水的苦恼了;父亲也像变魔术一般搬回了一个黑白电视;待到我上初中,父亲送给我一个崭新的小自行车,正适合小小个子的我。慢慢地,桌上的菜不再是辣锅菜了,一个月偶尔也能吃上一回肉了,可我记忆中父亲脸上依然从未有过一丝笑容,偶尔夜深人静时常常看见父亲独自叹息。

  等到我成了乡里第一个大学生时,父亲嘴角有了一丝笑意,随即又染上了一如既往的沉默。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乡里乡亲都劝父亲不要让我读书,说即便父亲砸锅卖铁也是供不起学费的,况且全村里也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一个女孩子总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干什么?父亲顶着所有人的嘲笑,拍着桌子说:“砸锅卖铁、卖血卖肾我也供她读书!”后来,母亲说,因为他们都相信,唯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希望我有不一样的人生。

  (三)儿子的童年

  大学毕业时,我正赶上改革浪潮——大学毕业不再包分配,父亲似乎一夜间愁白了头。第二日便提着鸡、肉、酒,四处央人,看着父亲受尽的白眼,和颤颤巍巍的背影,我的心像被剑刺一般疼痛。我亦然离开这个熟悉的家,独自装上行装,踏上了北漂的路。为了省钱,每天吃馒头喝开水,第一次拿到工资,便给父母邮寄了回去。

  2006年,我回到家乡,进入乡镇工作,父亲深深松了口气;2008年,我拿出所有积蓄给父母买了养老保险时,听见父亲哽咽的声音;2010年,我结婚了,父亲眼里噙着泪嘴角带着一丝不舍地笑了;2011年,儿子出生了,父亲抱着这个小孙子声音突然洪亮而爽朗。儿子出生了,我和丈夫商量不能再让孩子跟我们四处奔波,居无定所,于是决定贷款买房子,父亲为此大发雷霆坚决不同意:“借几十万的钱,那要猴年马月才能还完?这咋农村人最不喜欢差别人东西了……”

  父亲嘘嘘叨叨很久,可我们还是买了新房,搬了家。父亲却是跑得最勤快的人,在乡里说话声音一次比一次有底气了。再后来,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买了车,新农村建设也如火如荼进行着,从地里出来的那都是“金宝贝”,父亲不再抠门了,上街只要儿子喜欢的东西他就掏钱买。儿子的玩具从积木到乐高,从变形金刚到智能小车,从电视到平板……父亲说:“我们那代人能够想到的最好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我这小孙儿过的日子早就超过我们期望的几十倍啦!”

  父亲也会享受生活了,爱和村里的老人结队到处旅游,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然后每次回来总是大包小包地给我们带着礼物,脸上写着从未有的兴奋和满足。

  小孙子爱挑食,父亲却对母亲说:“孩子想吃什么你就弄什么,不爱吃的你就别弄!”儿子要玩乐高,满屋子的玩具堆积成山,父亲却悄悄对母亲说:“孩子玩玩具是锻炼智力的,这些玩具不是玩物丧志是学习,他要就买!”儿子若是考试考了好成绩,父亲就乐呵呵地发红包买礼物……如今,儿子已经衣食无忧,他永远体会不了外公受冻挨饿吃不饱的滋味;他也无法理解辣锅菜或者没有菜下饭的日子,亦或吃碗面条的奢望;他不明白我曾经想要一个呼啦圈而不得的心情;他更不懂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感动和向往…...

  父亲,似乎在刹那间变了一个人。以前,我吃饭要是剩饭父亲就会用筷子敲我头,念叨着要节约不能浪费,可到了孙子这代父亲却说,孩子不想吃就不吃,这个勉强不得;以前,我头上扎个蝴蝶结也被骂得狗血淋头,父亲说要艰苦朴素,可到了儿子这里,不管怎么穿着打扮父亲都觉得是流行时尚;以前,父亲总是一个人坐在最角落里不吭不响,如今却像孩子一样爱与人争论;以前,父亲就是个闷葫芦,吃饭做事都是埋头奋进,如今却是新闻国际时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父亲,在孙子面前变成了一个活泼、大方、快乐、能言善道的“小老头”,他的脸上始终写着满足与幸福,这种满足和幸福,是对生活的感激和无限的满足。

发布人:布衣无言 发布时间:2019-9-11 14:57 收藏 阅读人次:337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