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三代人的读书生活

江西宜春袁州区国资办 张绳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最近,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单位组织大家观看了《一生只为一事来》这部先进典型教育片,影片生动讲述了支月英老师不忘教育初心,38年坚守乡村支援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影片中那一幕幕熟悉的场景仿佛就是在昨天,想起了可亲可敬的老师,也让我想起童年读书时的欢乐与艰辛。

  我的家乡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双洪村,父亲兄妹六个,父亲1952年出生,排行老二。曾经听父亲讲过,他读高中时,要到邻近乡镇袁州区水江镇的学校去读,虽说是邻近,也要走几十里山路。父亲往往一个月回家一次,返校时就带着一罐咸菜维持一个月的生活,因家里人多,米也不能带很多,要省之又省。1973年读完高中,由于没有恢复高考,便回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后来参加公社路线教育工作队,当了大队支部书记。80年代,设立财政所,他凭着优异成绩考进了家乡的财政所,成了一名“公家人”。

  1986年,我在家乡袁州区天台镇的双洪小学读一年级,学校是一座土砖瓦平房,低矮、潮湿,课桌没有抽屉,是那种一排一桌一凳的“会议桌”,桌面凹凸不平,操场是泥土地,上起体育课来往往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厕所是旱厕,脏乱差,去学校的路,也是羊肠小道。这一切都记载了我童年的欢乐和辛酸。那时,每学期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内,老师就会到没来上学的学生家去家访,就如影片《一生只为一事来》中支老师翻山越岭一样,很多学生因为家里条件不宽裕、交不起学费而早早辍学,有的在家务农,有的跟着父母去外地务工。当时我就想,如果读书不要钱就好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听老师讲课,一起玩游戏了。读初中时,我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带上一罐菜,菜的内容常常是黄豆、萝卜,有一次在半路上不小心弄倒了,不得不哭着回家重新炒。回家的路是一段段长长的山路,有时一个人傍晚去上学时,当山风刮起,树枝疯狂地摇摆,只敢低头看路,一路小跑,现在回想起来都恍如昨日。

  2012年,我的小孩开始在宜春城区读幼儿园,现在是宜春市文笔峰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可谓是家门口的学校,交通四通八达,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施先进,是一座新建的学校。据悉,为了缓解大班额问题、优化教育布局,袁州区加大教育经费投入,2016至2018年,新建、改扩建学校14所,对186所学校进行维修改造和标准化建设;2018年,一次性建成文笔峰小学、黄颇小学等5所学校,新增学位9000余个。推进区教育城域网及“智慧教育”云平台两大项目建设。目前,女儿就读的文笔峰小学信息化建设已成全省样板。女儿课余时间也不再像我小时候扯猪草、砍柴,而是学起了钢琴、古筝。我老家的村小也早已盖起了两层砖混结构的楼房,玻璃窗挡住了寒风,学校还新建了教师宿舍和食堂,解除了老师的后顾之忧。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读书不仅免了学杂费,贫困寄宿生还能获得生活补助费,上不起学的孩子可以重新背起书包走进校园。

  2016年,我开始在宜春电大就读国家开放大学,这所学校是一所开放式的大学,教学点多,教学质量高,教学形式多,专业门类全,科研成果丰,社会反映好。专科班毕业后我又接着读本科班,在校期间,荣获二次奖学金、一次优秀学员、一次优秀毕业生,让我不出家门可以遨游知识的海洋,让我不出远门可以圆了大学梦。

  从没钱读书到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的上学路,从几十里山路到家门口的学校,从课堂教学到开放式教学,从破旧的校舍到最漂亮的房子,这无不体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这也是祖国日益强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期待着,将来孩子们可以免费上高中、读大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发布人:在水一方 发布时间:2019-9-26 08:44 收藏 阅读人次:28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