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同行70年共圆一个梦——读父亲的致富“经”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城关中学 陈立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父亲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我家祖上都是农民,耽误了学业的父亲,也就子承父业了。我家地处川渝黔交界的一个偏远山区。父亲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须臾不曾离开。幸运的是,等他成家后,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拉开了。从此,他便做起了一个梦——脱贫致富奔小康!记他的生平故事,就是记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在西南农村的回响,就是记一部中国式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史。

  80年代初,农村刚刚兴起土地承包,父亲便一手揽下了集体林场的两座荒山,带领全家没日没夜地开山种地、种桑养蚕。二三十亩地,一年种两季,从翻土、播种到除草、施肥,从病虫害防治到应对干旱水涝,从管理到收成,事之巨细,真是一言难尽。

  收割小麦时正值初夏,由于特别多,我们全家必须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地干。常常是中午一两点了还在山上。头上是似火骄阳,腹中是饥肠辘辘。最难受的是干燥的小麦芒尖儿满天飞舞,落到身上刺痒难耐,想挠又不敢挠——越挠越痒,飘到眼里刺痛难忍,想揉又不敢揉——越揉越痛,钻到喉咙里又痛又痒,咳又咳不出,咽又咽不下!好不容易捱到天黑收工,总该休息了吧?可是还得在昏暗的灯光下,用机器将麦粒脱下来!这一干又是深夜。直到现在,我家堂屋的墙上还有当年脱粒时留下来的深深印迹!秋收冬种更是繁忙,而且这一忙就是一月余,从寒露、霜降到大雪、小雪!甚至都会超过时令的限制。无日无休的劳作,甚至留下了这样一个“笑谈”。父亲在半露天的茅厕里方便时被路人发现睡着了!

  很快我们家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其实据我所知,根本没那么多,家里的积蓄从来都没超过三位数。但因了父亲的勤劳,人们便乐观地估计开了。

  父亲还有一套理论,说粮食拿来卖了不划算!所以,无论收了多少粮食,父亲从不卖,总是拿来喂养牲口。从鸡鸭鹅到猪牛羊,少说也有几十只,多的时候一百多吧!单是猪就有肥猪八头,母猪两头,猪仔二十多头!

  养蚕是我家最传统最兴盛的事业。整个八九十年代,年年不少,每年四季,每季持续月余,每季蚕虫少时二三十块匾,多时五六十块。蚕儿吃得多,每天十顿左右,夜里也要起来喂食两三次。于是,起五更睡半夜便是常态。吃桑最盛的时候,全家人一齐上阵摘桑叶也未必忙得过来。有时不得不请两个临时工。蚕儿很娇贵,它们小的时候特别容易得病。天天精细的观察,让母亲患上了近视眼。后来每每提及,父亲没少自责。

  面对繁重的生产劳动,父亲带领我们,从未退缩。这是何等的勇敢啊!而这种勇敢绝不是匹夫之勇可以相提并论的。它是对苦难生活的毫不畏惧,是对重大责任的义不容辞,是对美好梦想的无限憧憬!

  除了种植、养殖,父亲还掌握了一项重要技能——用电瓶来电泥鳅、黄鳝。这项手艺是体力和技术的结合,十分费神费力。我曾跟他学习过几次,但都不得要领,要么电不着,要么捞不着。父亲操持这个“业余”行当,已经二十多年了。每年的春夏秋三季,白天照例干农活,晚饭后才在本该休息的时候背起几十斤重的电瓶、鱼兜,卷起裤腿、赤着脚,头戴矿灯、手执两根一米多长的导线杆,行走在稻田间、塘埂边,深水里、高垄上,嘤嘤嗡嗡地电着。迎面扑来的是追求“光明”的林林总总、成群结队的虫蛾,有时横飞到眼睛里、耳朵里,有时扑腾到嘴巴里、鼻孔里。最难受的是穿刺到喉咙里,吐不出来、咽不下去,引得人阵阵干呕!迎面扑来的还有凄风冷雨抑或是火辣辣的热浪……为了天明时能到市场上换回些日用的油盐酱醋、香皂肥皂,抑或是几叠皱皱巴巴的钞票,父亲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操持着。多少不为外人道的辛酸啊!

  为了改善居住环境,父亲还学起了“愚公”年复一年地“移山”。那时候,我家的房前是高高的陡坡,屋后是高高的砂崖。每年的农闲时间,父亲就手工开凿房后的砂崖,并填到屋前去。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吧——那叮叮当当的锤声伴随了我整整一个童年!十几年的开凿,硬是在陡削的砂崖上凿出了五口大大小小的水池,有的用来洗衣,有的用来放鸭。还在门前填起了一块大平坝——晾晒稻谷全靠它了。

  也许有些人不会懂得偏远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什么如此之难,但父亲知道。也许有些人不会相信他们真的能脱贫致富奔小康,但我相信。父亲的致富“经”,读起来似乎并不深奥,不外乎勤劳、执着、勇敢。但像父亲一样勇于奋斗、乐于拼搏的中国式农民又何止千千万呢?千千万人齐努力勃发出来的又是何等磅礴的内生动力呢?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谨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天下父母健康长寿!
发布人:梧桐树凤 发布时间:2019-9-26 10:39 收藏 阅读人次:289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