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基层减负”莫让“惯性”挡道

重庆市合川区委组织部 陶涛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日前,记者报道指出,各地不断落实“减负令”,基层一线的干部群众看到了可喜变化:会少了、文少了、表少了、检查少了。但不开会就是不重视、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这类工作方法和理念,在一些基层地区依然存在惯性。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我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我们将它称之为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这样的“惯性”往往会使人们习惯于从相对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以相对固定的方式来安排部署工作,而当这样的角度和方式与基层工作实际不相匹配时,就很容易成为固步自封、阻碍发展的“思维牢笼”。

  曾几何时,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形式主义及其变种,让不少基层干部长期淹没在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之中,难以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中央明确“基层减负年”就是要重点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拧干多余的“水分”,让广大基层干部从“案牍之劳形”中解脱出来,劲往实处使,担当肩上扛。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平心而论,响应中央精神为基层减负,各地落实、执行的速度很快,力度也不小。但揆诸现实,要真正改变一些不合时宜的“惯性”工作方法和理念方式,仍然任重而道远,尚需探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处在基层工作的第一线,是基层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也是落实工作、完成任务的“最终环节”和“神经末梢”,工作千头万绪、身心压力巨大。因此对他们而言“减负”绝不能仅停留在会场上、文件上、口号上,更不能习惯性地“左手倒右手”或者“光踩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甚至“为减负而减负”让形式主义隐形变异、“蛰伏”重生。

  先有思想破冰,才有行动突围。纠风除弊的措施是否具有操作性和生命力,不是靠“惯性”、凭想象,而是要看对不对基层工作的“症”、解不解干部群众的“难”。当前,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各地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从“旧”的观念、“守”的态度和“怕”的心理中大胆的走出来,突破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既下“笨功夫”更想“巧办法”,以提质增效、创新实干的勇气和魄力打开基层工作的新局面。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破而后立,化茧成蝶。基层减负“减”的是冗余和虚功,“增”的是时间和精力。唯有让广大基层干部摆脱不必要的困扰,卸下太过多的负担,扎根基层、砥砺担当、撸袖实干才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布人:hczzb 发布时间:2019-10-10 09:38 收藏 阅读人次:36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