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舌尖上的“白皮书”

江苏省海安市委组织部远程办 黄成俊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1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粮食自给能力、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和贡献、粮食支持政策、粮食市场开放等问题。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如今的“吃得好”,真正实现了将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没有经历过上顿不接下顿的艰难,但时不时地从长辈的口中听到那段饥肠辘辘的岁月故事。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一本白皮书,写满了过往和今日的记忆。

  最爱的那碗白米饭!

  记得爷爷在世的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白米饭,他总是说白米饭越嚼越香、越嚼越甜。虽然我曾尝试着细嚼慢咽,但总没能尝到他所说的香甜。爷爷奶奶共生养了五个子女,那个年代吃不饱饭是正常的事情。在最困难的时候,爷爷曾经将房屋上的瓦片揭下来,拿到城里去卖,给全家换口粮。家里要是来了客人,就用大米掺点玉米碎子蒸饭,这已经算是最高的礼遇。爷爷说那个年代只要能吃的,都能往嘴里塞,吃碗大米饭就是奢望。

  越来越浅的“茶食”袋?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口袋渐渐饱了起来,过年亲戚走动的时候,总会拎上一两袋纸装的“茶食”。糖果、麻屑、云片糕,嚼起来又甜又香!亲戚家带来的“茶食”很多时候只能过过眼瘾。大人们不舍得花钱,会把亲戚们带来的“茶食”放到孩子找不到的地方,留着改日走亲戚再拎去。但是美味总不能逃过机灵小孩儿的嗅觉,他们总能用高超的“技艺”从包装的缝隙里夹出一两个糖果、一两块麻屑,而大人们往往并不会察觉。一袋“茶食”在经过几番辗转后,包装没变,重量却变得轻巧不少。这就是堂哥们儿时最美好的“偷食”记忆。

  今天买的什么菜?

  “今天买的什么菜?”这是父亲回家常问母亲的一句话。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里开起了不少小商店,老板们天不亮就到城里的菜市场拿货。豆腐、茶干等是农村人家餐桌上常见的小菜,母亲会和阿姨们赶早到小商店买些菜,然后再从田里拔些新鲜时蔬,灶台上的一亩三分地被母亲忙活得香味四溢。青椒伴云丝、猪血炖豆腐、大蒜茨菇炒咸肉……家里餐桌上饭菜样式翻了又翻,但是耕植在这块土地上的感情并没有随着味觉记忆的改变而变化。

  这东西味道挺怪!

  二十世纪初,人们的口味越趋多元。父亲是跑大货车的,南来北往总会带些土特产回来。记得2000年左右,父亲从南方带回来了好几麻袋的青涩果子,果子比拳头还大。好吃的我们并没有见过这个果实,不知道从何下嘴,拿来一个,剥开皮尝一口,却有股与家乡萝卜相似却又不似的怪味道,涩嘴!父亲说这是芒果,要放些日子才能吃。后来这种味觉的尝试的机会随着大润发等一些大型超市的进驻、互联网购物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频繁,现在天南海北的味觉在家门口就能一网打尽。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每一个中国人用自己的味觉记忆为历史见证。在地少人多的国情下,我们实现了“中国人可以养活中国人”的承诺,让每一位中国人都端稳了自己饭碗。未来我们将继续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自己筑牢粮食安全“长城”。
发布人:12371网友o6jth7 发布时间:2019-10-15 12:45 收藏 阅读人次:308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