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从《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看履职尽责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县委组织部 王哲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一提到周恩来同志,我不由得会想起那个眉头紧皱、忧国忧民的伟岸身躯。尽管思绪万千,可我却找不出一句话来歌颂他。他的形象早已深深烙印在了人民心中,任何赞美的话都不能完整评价他的功绩。如果真要形容,权且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罢。

  周恩来同志心系国家、情系百姓,担重任、理万机,是为官为民的典范。他一生奔走在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前进道路上。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周恩来在伯延革命老区开展工作的故事,他的履职尽责在里面表现的细致入微,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准则和模范。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1961年,国家内忧外困,国民经济出现倒退,百姓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化解危机,党和国家领导人践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深入农村、企业开展调研。在伯延,老区人民不愿给国家添麻烦,善意隐瞒,粉饰太平。周恩来同志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明察秋毫,谈心交心,终于解开了他们的心结,听到了他们的心声,真正做到了“打开了天窗说亮话”。

  敢于担当,直面错误。故事始终围绕要不要办大食堂而开展。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党的初心是好的,那就是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可是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味地平均分配已不能满足群众的诉求。加之浪费、多拿多占等现象严重,公社食堂的弊端已然成为我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中央决策上的失误,周恩来同志勇于承担责任,向村民道歉。“缺乏调查研究,让大家受了苦。”他诚恳的话语让人动容。同时,他积极向上反映情况,及时改正错误。最终,公社食堂在人民的意愿下得以解散。

  及时总结,埋头苦干。周恩来同志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不论忙到几点,他都坚持梳理调查结果和群众意见,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为了能够及时反映群众心声,凌晨三点他依然坚持向中央汇报。在得知群众靠人力拉车运水后,第二天他就从部队调来马车帮助群众拉水,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严于律己,一心为公。故事中,周恩来同志有过两次跨门槛。第一次在公社食堂,周恩来看见屋里桌子上摆了红烧肉和鸡蛋,他把迈过去的一只脚又收了回来,转身离开。他深知群众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能吃上肉。身为共产党员,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他要同群众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他吩咐把菜放在大锅里一起煮,把馒头送给村里老人,同时把肉、菜钱补给了公社。第二次,得知老奶奶卖掉寿材为他们准备抻面,他毅然迈过了门槛。那一顿,他吃得很舒心。后来,他用自己的钱赎回了老奶奶的寿材,暂存在了别人家。周恩来的大公无私,深情流露。

  深入群众,将心比心。在三天三夜的调研中,周恩来同志坐过群众的炕头,帮助群众种过秧苗,去过单身汉家嘘寒问暖,也去过学校帮患病老师穿鞋。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没有架子,和群众面对面交流。到最后分别的那一刻,群众们夹道送别,热泪盈眶,总理也是久久不忍离去。这是党群关系紧密相连、党群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路走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秉持初心,履职尽责,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和谐。
发布人:鄪邑春秋 发布时间:2019-10-15 17:41 收藏 阅读人次:408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