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一举右拳 一片赤诚 一生奉献

甘肃省通渭县委主题教育办公室 李国 陈耀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徐有谦,男,1938年7月出生,汉族,196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至2004年担任通渭县北城铺镇徐阳村党支部书记。

  在通渭,方圆十里八乡认识徐有谦的人都讲,“这个老人不一般,作为一名农村党员,在一个贫困村能将村党支部书记连续干40年的人不多,而且在60、70、80年代那样困难的时期,还带领村里群众办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虽然老人现在从岗位退下来了也没有人骂他,村里群众还时常惦念他,是一个群众心里公认党性较强、扎实干事、踏实做事的农村‘愚公’党员”。老百姓朴实的话语间道出了一名农村党员、村干部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农村老党员内心深处,感受他的初心和使命。

  60年党性初心如初

  徐有谦老人说,“我出生在旧社会,长在解放前,干在红旗下,既是旧社会饥寒交迫的经历者,也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见证者、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更是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幸福生活的受益者,现在虽然从村干部岗位上退下来了,但入了党这辈子就是党的人,党员身份不能变,为党干事的劲头不能减”。

  回忆当时自己入党时的情景,徐有谦历历在目,清楚得就跟昨天一样。1959年,当时正在闹饥荒,我21岁,是生产队的团支部书记,又上过小学,在大队里来说算是个“识字人”,除了和社员一起干活还帮生产队记工分,有时还为队里抄抄写写一些上报材料。有一天,生产队长刘孝堂找我谈话,给了我一本老党章,说你是个年轻人,又是团支部书记,日常表现不错,生产队想把你培养入党,你写一份入党申请书,组织上还要考察考验你,要好好干,活要多干、苦要多吃、累要多受,处处要带头、事事要争先,争取得到党员群众的认可。当时我虽然对党的认识不是太深刻,但村里是党员的都是根正苗红、上级和老百姓认可的人,都是队里抓生产的骨干。心里抱着想入党的思想态度,我在生产队干活更卖力了,白天撸起袖子、卷起裤腿与社员一起干活,夜里对着清油灯看老党章、抄写入党誓词和思想汇报。记得有一次生产队响应人民公社号召要唱样板戏,需要在空地上用土垒打一个戏台,队长刘孝堂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让我带领大家去打戏台,并且在10天之内完成任务。我当时想,这可能是组织在考验我,戏台要用土垒打3米高,三面还要打土墙围起来,那时连个架子车都没有,取土打墙全靠人担,土方需用量很大,因为正值夏天担麦子打场,生产队壮劳力都去地里干活了,生产队只给我分配了9名妇女,其中还有两个60岁以上的小脚老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白天带领她们干,晚上等其它人睡着了我又顶着月亮偷着干,硬是将土戏台给垒建好了,但自己干得也脱了层皮,满手是老茧,我也得到了队长和队里群众的认可,在1960年7月,经乡党委专门派人找我谈话、队长刘孝堂和党员董虎林介绍,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的信任培养下,我后来担任了民兵连长,相继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时代在变,但党员的标准始终没变。回想起自己的入党初心,徐有谦说,“那时候虽然正值闹饥荒,吃不饱、条件差,但对入党热情不减,而且入党标准和门槛要求更高,发展党员来不得半点虚假,要经受层层把关考验,乡党委都要派人谈话,只有真正政治强、靠得住、能干事、群众认可才能成为一名党员,一个党员就是一杆旗,直到现在,我总想对党和群众尽点义务,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它比我的生命更重要。”

  自己是党员还不行,还要培养发展党员。徐有谦说,在他任村党支部书记40年期间,经他培养发展的党员就有23名,送去部队参军的有21人,有些年龄大一点的党员年事已高已去世了,现在一些年轻党员已经担任村里的村干部和各个行业骨干力量。

  党员就要活到老学到老。徐有谦老人虽然从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每天坚持看中央新闻联播、甘肃新闻和通渭新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老人喜欢看甘肃党建平台,让小儿子换了一部智能手机,一有时间就看党建新闻,积极参加村党支部组织的党员学习教育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入党的初心。

  40年干劲干得带劲

  一名党员,一个村干部,一直在干事。2004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连续干了40年的徐有谦退下来了,每每回忆起在当时干一件实事都那么困难的条件下,40年他带领群众在1978年建成了村小学,1980年修通了村路3公里,2002年建成了村委会,搭了3座混凝土桥,填了村里3条沟……植树造林、修村路、推梯田等为村民办实事的一串串事儿,作为一名农村党员,还挺满意自己40年的村支书生涯。 

  荒山要变“绿”起来,自己就先得“苦”起来。为响应上级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的号召,我在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的基础上,连续在五个社召开秋季植树造林群众动员大会,硬是顶住部分群众不愿意出工的压力,发动群众秋季农闲时间全员上阵,扛上锄头大战五年,在1975年至1980年,在村对面的马营沟山前山后两坡栽植苗木达到10000多株460多亩树林。现在44年过去了,对面的山坡和山后长成了一片绿油油的森林,再加上多年的退耕还林,村里的生态也变好了,山洼也变绿了。

  徐有谦老人说,“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下,为全村人干了一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实事”。改变贫困这条路,不怕苦,就怕堵。徐阳村过去地无三尺平,村民住在陡坡、种在陡坡。往地里送粪、收粮食只能靠肩挑驴驮。陡坡地,还跑土、跑水、跑肥,玉米也种不成,村民只能种小麦和小杂粮。当然,地是广种薄收,“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徐有谦刚当村支书时,国家就号召修梯田。可多少年,靠人力修,费好大的劲,修不了几块。1996年借助项目,在他的联系下,修梯田的推土机进了村子,国家项目补些,农民自个掏点,连续“推”了好几年,到2010年,村里实现了梯田化,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站在山顶上眺望,层层叠叠的梯田犹如一组组激情飞扬的五线谱,在沟壑间编织着丰收希望,令人心旷神怡。1996年,为解决全村水土治理问题,县水土保持局还在徐阳村投资22万元建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2002年秋天,当时还是村支书的徐有谦下定决心,发动村民义务修路。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这一天。大伙儿积极响应,起早贪黑大干了六十天,终于修了条5米宽、5公里长的土路,将村口到最近的公路连通了。

  建功而不争功本身就是“功”。在以村党支部书记徐有谦为“班长”的带领下,徐阳村经济发展和各项工作年年变、年年新,连年被乡党委评为先进村党支部,个人也连续被中共通渭县委、北城铺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植树造林先进个人”“排危建校和道路建设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沉甸甸的荣誉面前,他说,“干事不要图一时名声,而要有遥远的掌声。这些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全村的集体荣誉,是党组织给了我服务群众的平台,我个人只是带了个头,没有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仅靠我一人也干不成事”。

  方法千万条,纪律是第一条。通过随机询问与徐有谦曾经一起共事的村干部、走访村里群众,用群众的话来说就是徐有谦担任村党支部书记40年里,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和纪律要求,公是公、私是私,村里来往账目清清楚楚、群众看得明明白白,从不多吃多占公家分毫,始终是一碗水端平,一颗公心干事,心中藏有一杆公平砰,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至今老百姓还交口称赞。

  82年的初心还在路上……

  徐有谦今年82岁了,回忆自己入党情形、当村支书干事的过程,觉得能成一名党员,是这辈子在思想内心种下的种子和那一抹红,是一种特别的“享受”。但令徐有谦喜出望外的是,这些年,国家的扶贫政策越来越好。村里水来了、地平了、路通了,原来他觉得“没治”的特色产业,一个个趁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了,是近12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40年,熟悉的村子“改头换面”,越来越“陌生”了。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曾经让他苦恼的村里人的光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清凌凌的洮河水翻山越岭引到了家门口;他辛辛苦苦修的山路,变成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了家门口;村里发展起了规模养殖,贫困户有了新盼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我赶上当前的“黄金时代”。亲身感受党的一项项惠民政策的温暖,亲眼目睹村民告别贫穷奔向小康大道,让这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支书心潮澎湃。2017年,当他从新闻中得知将要召开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党的十九大时,步入耄耋之年的徐有谦,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体会,给党组织写了一份《一位农村老党员的幸福账单》,讲述了农村发生的十大变化,晒一晒村民的民生“幸福账单”,被省委林铎书记批示并在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定西日报、定西电视台头版全文刊发。

  今年,徐有谦又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学习甘肃党建平台,有感而发,以口述整理形式撰写了《见证党的初心使命“十一书”》,得到了省委李元平部长的批示,结合主题教育在甘肃党建平台刊发学习。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有人会觉得他年纪这么大图了个什么,用徐有谦的话来说,我图的我是一名党员,虽然我不当村支书了,但还是一名“老”党员,党有这么好的政策,组织有需要,群众还信任我,我还要为党继续坚持干“新”事,还要为群众来“挡”事。
发布人:寒风 发布时间:2019-10-16 10:57 收藏 阅读人次:2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