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以“心药”根治基层干部“心病”

贵州省清镇市暗流镇党建办 何叶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新的征程需要果敢的引领者,新的使命需要勇毅的担当者。现在扶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我们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但是,当前在部分基层干部中却出现了关键时刻掉链子的现象——他们怕了。

  “怕”什么?

  怕追责。有的地方和单位不考虑实际情况,动不动就对任务进行分解,乱签“责任书”,把“责任书”当成“万能药”,以为签订责任书问题就解决了,并安心当起了甩手掌柜,致使基层干部“哑巴吃黄连”,只能咬紧牙关担下责任。也有的地方和单位美其名曰权力下放,实则是推脱责任。比如,当基层干部遇到重难点问题,向上级部门请教时,上级部门则以“建议如何如何”便敷衍了事,害怕担责而不能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再比如,当需要上报重要材料时,上级单位和部门则是要乡镇的主要领导、站(办、所)负责人签字,以此来躲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和责任。

  怕背锅。在基层经常听到一句话,“哪个干扶贫的身上没有背几个处分”。如今的扶贫工作,不仅时间紧、任务重,对扶贫干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比如,为防止扶贫资金“睡大觉”,《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要求扶贫资金必须在规定限期内使用并见效,但资金从省里、到市里、再到县里,最后到乡镇财政上,留给基层干部按照正常使用流程使用的时间几乎没有。一旦上级部门来检查资金使用情况,扶贫干部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比如,一些地方在面对民意汹涌时,会为了应付上级或者平息舆论而采取“多处分几个干部”。

  基层干部将个人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扶贫事业当中,却还可能要承担许多无谓的追责风险。试问,他们还能甩开膀子加油干吗?

  答案是不能。

  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要想治好基层干部“怕”的心理疾病,还需从机制、担当着手。相关部门要完善机制,相关领导要主动为实干者担当,让实干者真正的无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扶贫攻坚工作当中。

  以机制为“药方”,让实干者甩掉“包袱”轻装上阵。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了明确要求。许多地方和单位也根据要求,建立了鼓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但符合基层情况的、真正落到基层实处的却是屈指可数。各地方、各部门要要多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制定区别于上级相关单位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同时,可成立容错纠错办公室,将制定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落到实处,真正为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保驾护航,从而激励更多干部争当扶贫攻坚的实干家、带头人。此外,对不符合实际的政策、机制,也要整合各相关部门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减少因政策打架而导致基层干部不会为、不敢为的现象。

  以担当为药引,让实干者背起“行囊”主动作为。敢于担当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只有敢于担当,才能想为、敢为、能为。如果上级相关单位、领导干部没有担当精神,下级单位和干部就有畏难情绪,害怕吃力不而讨好,进而产生不想为、不敢为甚至是不为的情况。要改变部分基层干部消极作为的情况,上级部门和相关领导要坚持对下负责的原则,主动帮助下级干部解决重难点困难,分担责任,形成一级给一级担当、一级为一级破难,层层负责起来的良好局面,从而让想干事肯干事的基层干部卸下思想包袱,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总之,只有不断完善并落实激励、容错纠错等机制,强化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责任意识,真正为埋头苦干的人“兜住底”,才能让基层干部们真正放下怕的“心魔”,主动在岗位上苦干实干。
发布人:求上稿求上稿 发布时间:2019-10-18 13:56 收藏 阅读人次:29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