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用人莫学范睢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融媒体中心 王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自古而今,但凡有大成就者,无不经历过一番艰苦的磨砺。周文王忍辱负重,兴大周八百年江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究灭掉吴国。同样,秦国名相范睢也经历了苦难,为统一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范雎,名字没有苏秦、张仪、商鞅、李斯那么响亮,但其成就不容小视。范雎的一生都活在恩怨里,他由郑安平和王稽两个恩人的帮助而成功“逆袭”,当上了秦相,最后他也因错误举荐这两个人而受牵连,直至自杀身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那么,范雎为何会错用郑安平、王稽二人呢?

  被恩情蒙蔽双眼。古人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范雎曾被郑平安所救,而王稽曾奉命出使魏国,帮助范雎逃往秦国,这两人于范雎都是大恩。范雎是一个报怨毫不含糊的人,报恩也是极尽其所能。在范雎当上秦相后,便不遗余力举荐这二人。在范雎的努力下,王稽被任命他做河东郡守,郑安平被封为将军。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二人对他有恩,便加官进爵,享受荣华富贵。

  无识人之明。在攻打赵国的战争中,郑安平与两万秦军被赵国反包围,最后只得投降赵国。之后,赵、魏、楚三国联军进攻秦国,攻击河东郡。作为河东郡守的王稽,在受到强敌进攻之际,出卖了秦国利益,涉嫌叛国。王稽本来没有做郡守的才能,郑安平也无大将之才,因为范雎无识人之明才坐上了这个高位。先有郑安平投降,后有王稽叛国投敌。范雎也因此感到颜面尽失,最终服毒自杀。

  用人失察。有多大的面团捏多大的馍。对于有恩于自己的人,范雎对其才能、品性应该有清晰的判断和认知的。明明郑安平和王稽不能胜任河东郡守和为将军的职务,却依然为他们极力争取。《周易》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没有才能德行与自己的位置匹配,结局悲伤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作为始作俑者的范雎,最终也用“服毒自杀”为自己的用人失察买单了。

  范雎的悲剧结局,在他错误举荐郑安平和王稽的时候就能已经注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范雎虽离开两千余年,但其用人的错误,依然是一面光洁的警示镜,清晰地告诉我们——用人莫学范雎。

  用人莫学范雎当正确“报恩”。曾经,河南省南阳市地震局原局长郭鹏自幼家贫,受同乡王某一家的接济才得以考上大学,后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知恩图报”的郭鹏,主动利用手中权力为王某承揽工程、获取项目,最终事情败露被查处。“报恩”,不是公私不分滥用权力,而是正确处理公与私、权与情、理与法的关系。不能因为所谓的“恩情”罔顾法纪,在公事中掺杂私情。严管才是厚爱,“开后门”打开的是规矩纪律的口子,打开的是悲剧的人生。“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有恩要报,但要有正确的方式,莫让恩情蒙蔽双眼。

  用人莫学范雎当慧眼识人。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事情的关键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任用人才”。郑安平和王稽无才,却窃居高位,最终害人害己。知人识人是一门学问,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要练就“火眼金睛”。“试玉需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可见辨别人才并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这就需要不唯考取人、唯学历取人、唯经验取人,要走出论资排辈的老套路,在识才、辨才的过程中不拘一格,坚持应以品德为先,以实绩考量,不让人才埋没,不让庸才重用。

  用人莫学范雎当量才用人。唐太宗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人才要用好,不然就会如没有被发现的“千里马”一样“骈死于槽枥之间”了。“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对于确有真才实学的同志,大胆信任、放手使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做到因岗选人、人岗相宜,将人才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量才用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的“人才动力”!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用人,切莫学范雎。

发布人:王刚 发布时间:2019-11-4 08:44 收藏 阅读人次:3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