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太行山上的“一株兰”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办事处 陈杉杉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兰,自古以来便是高洁典雅的象征,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质朴文静、淡雅高洁。在劲松屹立的巍巍太行山间,也有土生土长默默绽放的“一株兰”。她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冬天除雪,步履日渐蹒跚,将昔日寸草不长的荒山乱滩,变成了绿水青山。这位执拗的耄耋老者,便是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她的一生,堪称传奇。

  1929年,申纪兰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18岁时,她便嫁到了同县的西沟村,一颗“勿忘人民、勿忘劳动”的初心,驱使着申纪兰在新婚第六天就下地干活。在她的艰苦“斗争”下,“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新中国妇女的劳动权利得到极大维护,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创建村办企业,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如今90岁高龄的她,一生中最常说的,是这几句话。

  “人活着什么时候都不能缺了精神。”“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铮铮傲骨在申纪兰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中国农村妇女还在裹小脚的陋习束缚下生活时,她已经破除世俗的眼光放开大脚到处呼吁妇女解放;当大多数妇女还在围着锅台、炕头、院墙转时,她早已响应党的号召,扛起农具下地劳动创业,用自己的行动印证妇女能顶半边天。她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也是全国唯一连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人。但是对她而言,荣誉仅仅是一种精神动力,将鞭策她在为农民“发声”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每一名党员干部都需践行“纪兰精神”,用敢为善成、久久为功的韧劲应对挑战,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披荆斩棘、勇立潮头。

  “共产党就是要立党为公,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一身深蓝色粗布衣服、一头刚盖住耳朵的短发,在1975年剪掉长辫子之后,申纪兰4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种在农村最常见的打扮。除了不时整理行装进京开会,几乎没什么能把她和普通农妇一眼区别开。申纪兰住的仍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有一张旧桌子和一个旧式小柜子,一张老式木床占了半个屋子,没有一件现代化家具和高档电器。她的“学历”是扫盲班毕业,她一辈子坚持自己只是个农民,1973年至1983年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期间,已是厅级领导干部的申纪兰坚决不转干部身份、不要领导工资,每月只拿村集体150元的补贴。“行端好比松傲雪,贪念犹似蚁穴堤。”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基本底线。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如申纪兰一般,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展现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

  “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千千万万名党员干部一样,申纪兰的心里,始终记挂着百姓。农忙时节,在广袤的土地上,总会看到她挽着裤腿劳作的身影;在村里的大街上,她也时常会端着煮圪瘩和煮地瓜蛋的碗与乡亲们一起蹲在路边吃饭。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申纪兰依旧事无巨细、身体力行:参加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她想着合作社怎么联合起来,让长治的土特产走出大山;参加全国百佳名村走进振兴村活动,她和来自全国的名村代表聊天,汲取先进农村的经验,看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在基层这片热土上,有许多如申纪兰一般的党员干部,他们一生扎根农村,为农民代言,以敬畏心对待事业职责,一心一意做事、踏踏实实工作,在为党和人民作贡献中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

发布人:城诚成 发布时间:2019-11-4 18:32 收藏 阅读人次:2214

回复